2014测一古诗词阅读
测试卷一
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1、首先读题:子夜:半夜。吴歌:吴:江南。江南民歌。
2、结合注释读文:把握形象,领悟主旨。
如何把握形象?看诗词的内容,写的对象是什么?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要注意思分析,也不难分析),进而通过形象入手来领悟主旨。
如:杜牧《江南春》
“水村山郭酒旗风,”就并列了“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形象。从这些形象中我们体味到江南春天的特有风情。
“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然”
写了“江——碧、鸟——白、山——青、花——燃”四个形象。这四个形象从下到上、从近到远,从水面到陆地。这是一幅春天的美景。从后面“碧、白、青、燃”可见春天来了,五彩缤纷,春光明媚。
“贺铸《青玉案》”“一川烟草,满城风雨,梅子黄时雨”试问闲愁几许?
(2)对比式组合
高适《燕歌行》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一边是拼杀沙场的血腥,一边是醉生梦死的迷乱,从而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独钓寒江雪。
(3)荒诞开组合
将几个不合逻辑的意象组合,也即现实中不可发生的在心理感觉上却 能实现。
李贺《秋来》
秋坟鬼唱鲍家诗。
“鬼唱”二字石破天惊,它仿佛让人听到秋坟中鬼在吟唱鲍照的长恨诗,以此来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沉痛。
如《子夜吴歌》
1、其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
“长安一片月”点明地点、(长安)时间(夜晚)。紧扣题面(子夜)。其实诗中“月”又是情词——古人常思月怀人。如:明月几时有,床前明月光,
“万户捣衣声”整个长安都在制“捣衣。制衣干什么?
“秋风吹不尽”景语也是情语。“秋风”点明季节,同时“秋””在古人笔下总和“思人怀乡送别连在一起。
“总是玉关情”“玉关”边关,边关与捣衣有什么关系?因丈夫在边关守边,捣衣是寄给丈夫的。
“总是”二字,情思深长。
写到这里,通过秋月、秋声、秋风,(诗如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从中我们能领悟到整首诗是满满的思夫之情。
诗写到这里,有人说可以结束了,可诗作偏又加了两句“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过分偏爱含蓄的读者说“余窃谓删去末两句,诗更觉浑含无尽”你们认为呢?
但我认为,这两句必不可删。
其一:民歌要求慷慨天然,即话得说明白,不能吞吞吐吐,老百姓不喜欢这样,太含蓄了听不明白。
其二:没后两句仅表达思妇对守边丈夫的思念,有后两句的大大深化了诗的主题。更具有社会意义,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迫切要求过上安宁和平生活的善良朴素愿望。
6T、所见所感到的实景。
四项中哪为景,哪不是景?如果全是景,哪是虚景?恰恰“良人”根本不属于景,而是人。此题丢分实为可惜!!!!
7T、情感把握题。此题丢分也实为可悲可叹!!!!
第二单元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首先要把握内容
这首小令充分体现的词人高超的艺术。整首词仿如一个电影镜头,女词人自编自演的作品。词如一幅画,还对白(一问一答,),有活动(卷帘)、有事情的原委(雨疏风)、故事就发生在仲春(海棠、绿肥红瘦)。
“昨夜雨疏风骤”交代原委,点明背景。昨天晚上大风大雨(疏:大狂)
此句仿
2014测一古诗词阅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