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对抗无聊.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对抗无聊-教育心理学论文
对抗无聊
钱多多/文
面对乏味的工作、糟糕的交通以及繁琐的家务,我们会经常感到很无聊。但这些抱怨究竟是有根有据,还是借口托辞呢?当我们感到无聊时,又该如何让生活变得充实、快乐呢?
无聊是怎么回事?
坐在安静而昏暗的学术报告厅里,你和疲乏的“拉锯战”开始了。脑袋上方的投影仪嗡嗡作响,你却神游于那些幻灯片之外。台上那位教授仿佛离你十万八千里,这时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你,那就是—一无聊。
科学家一直试图找到无聊这种沉闷情绪的心理学基础。早期,表现较差的工人对工作所表现出的厌烦情绪,促使科学家们研究单调乏味的工作对人的影响。1926年,英国国家工业心理学研究院的心理学家赫德森·戴维斯在《英国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称,无聊类似于精神疲乏,是由于工人对流水线上精细而重复的作业缺乏兴趣所致。美国纽约城市学院的心理学家约瑟夫·巴尔马克,在20世纪30年代末,指出无聊感是一种类似于睡眠的感觉,并发现同时使用3种兴奋剂——安非他命、麻黄素以及咖啡因,可以减少重复性工作中的疲乏、困倦、注意力涣散等无聊的症状。此外,向参加测试的学生支付报酬也可以激起他们的兴趣。这说明,无聊感是刺激和动力不足的一种复合物。
1986年,·法默对无聊进行了更系统的研究。他们共同发明了由28个问题组成的无聊倾向量表( Boredom PronenessScale,简称BPS),用BPS测试人们在不同境况下产生无聊感的倾向性,结果显示,几乎每个人在身处重复、单调、压抑的环境却无法摆脱的时候(如排队等候),都有过短暂的厌烦情绪。但有些人却频繁地感到无聊,他们需要在生活中寻求更多的刺激;或者由于不具备自娱自乐的能力而闲得无聊:或者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和目标,对“生存”本身产生厌弃。
美国西佛罗里达大学的心理学家史蒂文·沃丹洛维奇和同事的研究显示,常感无聊的人患焦虑症、抑郁症、嗜药及酒精成瘾的风险更高。他们易怒、好斗,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在工作和学习中也表现较差。
两大因素催生无聊感
无聊感的产生主要归咎于两个因素:外部刺激不足和自身调节能力偏弱。
2005年,·华莱士,以及西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史蒂文·卡斯在BPS分析中指出,无聊感的产生主要归咎于两个因素:一是外部刺激,或者说是对新鲜感、兴奋感以及变化的渴望。由于渴望外部刺激,性格外向的人更容易陷于无聊中。英国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的汉斯·艾森克指出,性格外向的人需要持续变化的刺激,才能达到最佳的唤醒水平,否则无聊感就油然而生。
尽管性格外向的人通常需要更多的外部刺激,但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却各不相同。这是沃丹洛维奇在BPS测试中总结出的第二个因素。爱好广泛且富有创造力的人,就不容易陷入无聊的泥淖。森德伯尔称: “我相信有人即便像佛教僧侣那样安静打坐,也不会感到无聊。他们依然能用心感悟生活、发现快乐并不断成长。”如果内心世界不充实,自身调节能力又弱,再多的外部刺激和新鲜感也会转瞬即逝。沃丹洛维奇认为: “大脑会不断寻求刺激,久而久之,大脑对刺激的需求便欲壑难填。这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战斗,你永远不会感到满足。”
为了摆脱无聊,人们会沉湎于吸烟、搞破坏、赌博以及嗜药等有害行为,追求感官

对抗无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yzhluyin9
  • 文件大小153 KB
  • 时间2017-12-08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