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字号遭遇洋品牌-国学教育论文
当老字号遭遇洋品牌
●沈张
老字号,最怕的是老和字号组合在一起:老,意味着不能透析新世规则,字号之老只是空留遗憾。90%以上的品牌都会在几年内死去活来,而对于存活了上百年的老字号,更值得思考的是忠诚和背叛。老字号与洋品牌一旦相遇,将会演绎怎样的故事?等待我们的,是老字号与洋品牌的共荣共生,还是一场殊死搏斗?
没有一个中国人不知道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英国人为了扭转中英贸易逆差。其实,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贸易早在汉代就已经形成规模,罗马帝国的贵族们就是通过著名的丝绸之路才享受到中国的丝绸和瓷器的。但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相对独立于世界经济体系的大市场,自给自足是其最大的特点之一。换言之,中国对外部世界的商品需求极少,而出口商品繁多,这样就形成了贸易顺差。尤其是在明清时期,由于保持顺差时间长达两三百年,所以西方的金银有相当比例都流向了中国,这甚至改变了中国的货币形态。
在中国对外贸易中,老字号曾经扮演了令人骄傲的角色,苏杭丝绸、景德镇瓷器等为中国赚取了大笔白银。直至20世纪初,一些中国老字号的招牌仍然响亮,如“张小泉”剪刀,在乾隆时期已经是贡品,1915年还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二等奖。当时,中国展馆还是面积最大的展馆之一,丝绸、瓷器、农产品等更是频频博得世界客商的青睐。瓷器中的老字号“景泰蓝”、“茅台”酒系中的“成义烧房”和“荣和烧房”、民间工坊“张小泉”等都由此享誉世界。但是,中国众多的展品没有一件是现代工业产品,全部出自传统产业,而欧美产品多为工业产品,所以,尽管中国老字号在巴拿马出尽风头,却已是最后的光环。
伍秉鉴是清代最著名的巨富之一,为清代广东十三行老字号中的“怡和行”行主,1834年资产已高达2600万两白银。当时,西方学者称其为“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资财,天下第一大富翁”。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签订了屈辱的《南京条约》,1843年清政府要求行商承担300万两赔偿,伍秉鉴一人就承担了其中的100万两。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经济的围墙被打破,外国商品汹涌而来,国内商号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人利用官府关系大发横财,如有“红顶商人”之称的胡雪岩,就依靠左宗棠的支持一跃而成巨富,其名下的“福建船政局”、“兰州制造局”、“胡庆余堂国药号”成了新字号:另一个“红顶商人”王炽也开设了“同庆丰”、“天顺祥”等字号;还有盛宣怀,他以官方身份开办了全国电报业务,承办汉阳铁厂、江南制造局等,以公为私,后又击败胡雪岩,成为晚清首富。
这些新贵们当年创办的字号如今也都是老字号了,他们家族的命运大多是“富不过三代”,不过有些老字号却焕发了新的生机。如江南制造局,从1868年至1884年,先后建造了多艘兵舰;1905年至1911年共造船136艘;在1918年又接下了第一张外国订单,为美国建造了4艘排水量14750吨的运输舰,当时国际媒体报道说,“除日本不计外,乃为远东从来所造最大之船”:到了民国时期仍然有相当实力,直至今天成为江南造船厂,仍是中国的造船业主力字号。其间几易其名,但始终保留“江南”二字。
与这些有官方背景的老字号相比,民间的老字号在面对洋品牌的挑战时,很多都一败涂地,原因就是它们无法适应新经济环境,也就是在本土遭遇了“水土不服”。
晋商最著名的票号“日升昌”是中国开办最早的票号,前身为“
当老字号遭遇洋品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