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易经》学《易经》-国学教育论文
超越《易经》学《易经》
本刊记者/ 赵国瑞
时间:2010年10月20日上午
地点:西安刘一恒先生住宅
专家:费秉勋西北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易学院院长
刘一恒原空军某基地司令员易经学者
【访谈手记】
20 日上午,在西安王启鸣老师安排下,我们开车接了费教授,一同赶往刘司令家中。
王启鸣老师是年轻的易经学者,与费教授、刘司令是经常品茶论道的“易友”。费教授已退休多年,现已年近古稀。一件普通的夹克衫、手里一个蓝色的拎兜,不带丝毫浮华气,这是费教授留给我最深的印象。费教授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研究《易经》,将其心得总结为《八卦占卜新解》《奇门遁甲新述》《飞盘奇门遁甲》《易学万年历》《白话易林》等多部易学著作,是公认的易学大家。
我们在车上简单聊了些关于传统文化复兴的话题,费教授说他正在学习古琴,每日研习书法、练习古琴,以期与竹林七贤式的古人进行精神上的对话,怡养性情。快要到刘司令家的时候,刘司令打电话询问我们大概什么时间到。王启鸣老师对我说,刘司令在部队多年,养成了做事认真、讲求效率的习惯,虽已退休仍不改军人作风。刘司令也是学易多年,对《易经》有独特的见解,他曾将易学“象数思维”“象数模型”引入现代决策、计算模拟、系统仿真等研究领域,获得多项科研、学术成果奖,并尝试将易学思维运用到军事研究上,被同事们尊称为“军中儒将”。
我们很快到了刘司令的家中,刘司令的夫人非常好客,泡好了功夫茶,在萦绕的茶香中,我们像家人聊天一样,开始进入了《易经》的主题……
如何认识《易经》
随着“国学热”的兴起,《易经》再次成为我们守望传统文化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这部被现代人认为仅仅是用来算卦、占卜的书,古人却视其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受到它的影响。
然而,就是这样一部书,在近代却被“打入冷宫”,羞怯地躲在角落里,无人问津。近年,国人开始重新审视我们的传统、重拾《易经》,遂有“众里寻他千百度”之感,往往是谈易者众而知易者少,学易者多而用易者寡,舍本逐末、卜问吉凶者更是大有人在。
记者:古人常说“学了《诗经》会说话,学了《易经》会算卦”,由于长时期的误解,很多人认为《易经》仅仅是一部算命的书,是封建迷信,我们应该怎样认识《易经》?
刘一恒:说《易经》是封建迷信,多半是没有认真读过《易经》而人云亦云的人,若真正读懂了《易经》,就不会再把关注点放在单纯的算命卜卦上,易经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就足以让我们感到骄傲。
与西方人重分析、重逻辑不同,《易经》取法自然、法天象地的,重在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宇宙大道,也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所讲的“道法自然”,这种思维方式决定了它的认识具有宏观性、统一性和普适性。思维方式指导我们如何去认识规律、认识自然,行为模式则直接受到自身认识能力的支配。
《易经》中讲“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论述的是人奉天时的行为准则,由此可见易经在认识上和行为上都是建立在顺应自然规律基础上的,也可以看出中国古人在“知”与“行”是统一的。其他许多理论虽然也承认自然规律的客观性,但在行为模式上往往是违背自然规律的,最典型的就是,工业革命时期过度开发自然资源,造成对
超越《易经》学《易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