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通信方式
击鼓
击鼓
骑马驿站
骑马驿站
烽火台
烽火台
旗语
飞鸽传书
击鼓传令
鼓是用兽皮蒙在框架或容器上制成的。在公元前3500年中国就有鼓了 。1000年后,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人制成与人一般高的圆鼓,鼓身还绘有图画。非洲鼓是用兽皮蒙在木桶上做的,敲起来非常响亮,声音能传到三四千米外。击鼓时一个部落一个部落地传下去,可以使信息传得很远。
古代战场使用击鼓传令的方法传递信息,鼓手敲出不同的鼓点,传递不同的意义。击鼓能振奋士气,古时两军作战时用鼓和金发号施令,击鼓则进,鸣金则退
击鼓传声
驿站是中国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组织传递信息的国家之一。
驿站
唐代诗人杜牧曾作过“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歌。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讽刺唐玄宗为了爱吃鲜荔枝的杨贵妃,动用国家驿站运输系统,不惜国家财政的血本,从南方运送荔枝到长安。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所设置的“十里一亭”,是乡以下以维持治安为主体的行政架构,用于实现国家的行政管理和治安职能,而在交通干线上的“亭”又兼有公文通信功能,被时人称为“邮亭”。这种“邮亭”就是秦代以步行递送的通信机构。
汉初“改邮为置”,即改人力步行递送为骑马快递,并规定“三十里一驿”,传递区间由春秋时的25公里扩大为150公里。为了扩大功能,满足国家管理的需要,汉代还逐步将单一传送公文军情的“驿”,改造成为兼有迎送过往官员和专使职能的机构。
到了开放的唐代,国际交流频繁,各国使节和官员公差往来大为增加,朝廷干脆改驿为馆驿,以突出其迎来送往的“馆舍”功能。在盛唐时,全国有馆驿1643个,从事驿站工作的人员有2万多人,其中80%以上为被征召轮番服役的农民。
驿站的由来
【烽火传军情】
“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在边防军事要塞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亦称烽燧(suì )、墩堠(hòu )、烟墩等。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狼粪,夜间点柴草。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臾千里,以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遣将、求得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
在我国的历史上,还有一个为了讨得美人欢心而随意点燃烽火,最终导致亡国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周朝有个周幽王,这是一个非常残暴而腐败的君主,他有个爱妃名叫褒(bāo )姒(sì ),长得非常美丽,虽然很美,但是“从未开颜一笑”。为此,周幽王使出了一个赏格:“谁要能叫娘娘一笑,就赏他一千斤金子”(当时把铜叫金子)。于是有人想出了一个点起烽火戏诸侯的办法,想换取娘娘一笑。一天傍晚,周幽王带着爱妃褒姒登上城楼,命令四下点起烽火。临近的诸侯看到了烽火,以为西戎(róng )(当时西方的一个部族)来犯,便领兵赶到城下救援,但见灯火辉煌,鼓乐喧天。一打听才知是周幽王为了取乐于娘娘而干的荒唐事儿,各诸侯汗流浃背,狼狈不堪,敢怒不敢言,只好气愤地收兵回营。褒姒见状,果然淡然一笑。但事隔不久,西戎果真来犯,虽然点起了烽火,却无援兵赶到。原来各诸侯以为周幽王又是故伎重演。结果都城被西戎攻下,周幽王也被杀死了,从此西周灭亡了。
烽火戏诸侯
据史料记载,早在中国古代就有了旗语通信。商代的甲骨文有关于旗的记载。表明身份或指明方向,是一种最本色的旗语。旗在古代已用于军队作战。三御览·诸葛亮军令》记载:“闻擂鼓音,举白幡绛旗,大小船皆进战,不进者斩。闻金音,举青旗,船皆止,不止者斩。”
旗语在载的历史并不很长。1684年英国人罗伯特·虎克利用悬挂数种明显的符号来通讯。1793年法国人利用十字架左右木臂上下移动所呈现出的位置和角度来表示各个字母。据说,1814年被放逐的拿破仑从厄尔巴岛潜逃回巴黎的消息,即是利用此法迅速传遍欧洲的。
旗语
【飞鸽传书】
飞鸽传书与鸿雁传书是一个意思,就是古人之间联系的一种方法,将信件系在鸽子的脚上,然后传递给要传递的人。古代通信不方便,所以聪明的人利用鸽子会飞,而且飞得比较快、会辨认方向等多方面优点,驯化了鸽子,用以提高送信的速度。通常来讲,鸟类本身会认识回家的路。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就开始用鸽子传递书信了。我国也是养鸽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隋唐时期,在我国南方广州等地,已开始用鸽子传递书信。
古代的通信方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