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戏曲音乐.ppt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戏曲音乐
授课教师何艳
第一节概述
戏曲是中国的传统戏剧形式,是以文学剧本为主体, 以音乐、舞蹈、表演等为表现手段的综合艺术。
一、中国戏曲艺术发展概况
1、戏曲艺术的孕育期——宋代以前
戏曲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其萌芽可以追溯到先秦的乐舞、俳优。汉代百戏中的《总会仙唱》、《东海黄公》等已具有歌舞戏或角抵戏的特征。隋唐的说唱艺术都为戏曲艺术的形成作了充分的酝酿。
2、戏曲艺术的形成期——宋、元时期
中国的戏曲形成于12世纪前后的宋杂剧和金院本时期。
宋代的杂剧原为各种滑稽表演、歌舞、杂戏的统称,南北方皆盛行。
南宋的杂剧,初为南方的民间小曲,后继承了唐宋歌舞大曲的某种因素,吸收了当时已盛行的曲艺音乐,把唱歌、念白、舞蹈和戏剧情节有机的结合起来,确立了戏曲艺术的表演形式,称为“永嘉杂剧”。
北宋时,北方的“杂剧”,到了金被成为“院本”,是行院演剧所用的脚本之意。
元代,在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形成了“元杂剧”,剧本多为一契四折,连贯的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音乐沿用了“诸宫调”的结构体制,每折用一个“套数”的曲牌,(同一宫调),由一个人独唱,其他演员只说不唱,全剧音乐由四个不同的“套数”组成。
元代,涌现出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王实圃等著名作家,产生《窦娥冤》、《西厢记》、《望江亭》《墙头马上》等脍炙人口的名作。
3、戏曲艺术的繁荣期——明、清时期
明代形成了四大声腔:海盐腔(浙江)、余姚腔(浙江)、弋阳腔(江西)和昆山腔(江苏)。
其中昆山腔、弋阳腔的影响较大,二者均为曲牌体结构。特别是昆山腔,嘉靖年间,经过魏良辅的精心琢磨,吸收了海盐腔、弋阳腔和当地的民间曲调,文辞典雅华丽,曲调婉转细腻,人称“水磨腔,如梁晨鱼的《浣纱记》等名著。
二、色彩纷呈的戏曲剧种
剧种的形成,从音乐来源上看有两种不同类型:
1、直接继承古代戏曲声腔的剧种
以某一种或数种声腔系统作为剧种音乐的基础,结合地方语言和当地民间音乐形成的剧种。如:京剧继承了“皮黄腔”;梆子戏继承了棒子腔;苏昆剧、北昆剧继承了“昆山腔”。
2、在各地民歌、民间舞曲、说唱音乐基础上形成的剧种
这一类的剧种历史较短,形式灵活多样,生活气息浓郁。源于山歌的剧种有广东、陕西、上海等地的山歌戏;源于民间歌舞的剧种主要有花灯戏、采茶戏秧歌戏;源于说唱音乐的有浙江的越剧、北方的评剧、江苏的扬剧等。
三、戏曲艺术的主要特征
中国戏曲音乐的主要特点是:高度的综合性、强烈的戏剧性、特殊的时空观和艺术手法上的程式性。
高度的综合性: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性极强的戏剧艺术,是文学、音乐、舞蹈、武术、身段动作、眉眼手法等的高度结合。
强烈的戏剧性:文学剧本强调故事情节的完整,人物的性格鲜明,有尖锐的矛盾冲突、积聚的情绪变化,富有强烈的戏剧效果。
特殊的时空观:戏曲在剧情安排和舞台调度上,采用虚实结合的夸张手法予以表现。在时间处理上,不需要强调者,只需走一个圆场或用一两句台词。在空间处理上,上山、上楼、进门、过桥等,都通过身段动作予以象征性的表现。
艺术手法上的程式性:戏曲的唱、念、做、打都有一套规范化的程式。这些程式是传统经验的积累,并随社会生活的变化、戏剧内容的需要及演员的艺术追求,处于不断变化及发展之中,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瑰宝。

戏曲音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buhouhui915
  • 文件大小114 KB
  • 时间2017-12-09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