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现状的调查研究-教育心理学论文
西南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现状的调查研究
邓敏
摘要:运用问卷调查方法,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归属感、接纳度、文化、社会等4个方面的认同状况进行了研究,对5所大学的1100名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了测查,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己所属民族有着较高的认同,在性别、专业、年级、学校属性等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居住地、民族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民族聚居地显著高于非民族聚居地,纳西、白、回等民族显著高于傣、哈尼、彝、苗等民族。
关键词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
西南地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少数民族在社会转型时期面临文化重组和文化适应的问题,民族认同不但关系到民族政策制订、文化适应、民族偏见及刻板印象等宏观问题,还关系到民族自我意识、人格发展及心理健康等微观问题[1]。因此从心理学的研究角度出发,对现有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认同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了解民族认同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都是有待解决的研究问题。中国西南民族地区是一个天然的民族博物馆,民族众多且风貌各异是一个多元文化长期并存的立体文化生态区,为民族认同状况的研究提供了现有资源,并且已有研究显示散居和聚居者的民族认同程度不一[2],对于小聚居、大杂居的西南少数民族会有怎样的影响,其人口学变量在认同状况方面呈现怎样的趋势和特点,是本研究主要解决的问题。
按照分层抽样法选择被试,根据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比例确定施测人数,正式测试的被试来自云南民族大学、西南林学院、思茅师专、贵州师范大学和红河学院,共测试了5所学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其中有1所民族大学,4所非民族大学。正式问卷一共发放1100份,回收问卷1089份,有效问卷996份,并删除少数民族变量数据小于10的被试,将小于30的被试并入其他民族中,最后得到有效被试941,具体被试结构如下:
民族认同问卷采用邓敏、陈旭等(2010)[3]根据社会认同理论和Phinney编制的MEIM[4]问卷修改而成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问卷,内容包括:归属感,指个体对所属民族群体的强烈从属和依恋情感,比如“我的命运和未来是同我自己的民族群体联系在一起的”;文化认同,对民族文化因素的积极态度,包括对民族信仰、风俗礼仪、语言文字、餐饮服饰、历史以及整体文化的积极评价,如“我喜欢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社会认同,对民族社会状况的积极态度,包括对政治政策、经济、教育、社会地位等方面的积极评价,如“我对我们民族的经济发展很满意”;接纳度,对自己民族身份的愉悦程度和主动表现,如“我很乐意别人知道我的民族身份”。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和分半信度加以检验,,-,-,维度与量表总分的相关超过了维度之间的相关,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采用史惠颖[4]等编制的少数民族认同问卷的本民族认同分量表作为效标,考察哈尼、彝族民族认同问卷的效标效度,,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效标效度。
。
对西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的调查数据从整体上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西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
的整体描述性统计结果(n=941)
从表2可以看出,在总问卷及其维度上,除了文化认同外,被试的平均得分均高于3,说明从总体上看,被试对本民族有着较高的认同,相对而言,被试对本民族接纳度得分最高,超过4分;对本民族文化认同得分最低,。另外从分布情况看,被试在文化认同和社会认同两个维度上的分离程度较高,而在归属感和接纳度维度上的分离程度较低。
对西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数据从人口变量上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3。其中,专业按照文史、理工和艺体进行分类,民族按照数据分布进行整理,个别民族调查数据过少(10人以下),进行删除,其余超过30民族并入其他民族中,保留了纳西、回族、傣族、彝族、哈尼族、苗族、壮族和白族等8个民族,其余民族并入其他民族中。
从表3可知,从性别、学校、居住地、年级、专业和民族几个分类看来,民族认同的得分都高于3分,具有较高的民族认同水平。只有非民族聚集地被试的得分较低,那么这些群组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需要进一步进行检验分析。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的性别差异特点
西南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现状的调查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