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孔子学当老师》读书心得
仔细研读了这本《跟孔子学当老师》的佳作,掩卷深思,受益匪浅,只感觉自己教学的心旅又多了一份坚定和从容,作文之读后感:教师读后感。做教师若不学孔子乃是一种缺憾。孔子之所以值得学习,不仅因为他有我们没有的东西,更因为他的精神可以成为我们这些中国教师的根。我们以他的精神为根,不仅可以让自己的日常做人有一个中心,而且能让自己的职业生涯给学生带去一种文化或精神上的熏陶,使他们将来无论做什么也有源自中国文化的根,而不仅仅是让他们通过大学的招生考试,然后便不知道心灵将往哪里去了。孔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仍然是指导我们教师学习的准则。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之这些中国教育大地上的美妙风景,这些深深卷入了我们的教育生活的美好语词,蕴藏着一份宗教般虔诚、炽烈、隽永的教学之恋。
一、大教教心是中国历代优秀教师或读书人秉持的优良传统一。
我们教育学生不仅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流的学术养育,更是为了能让他们的心灵获得熏陶,即所谓大教教心也。而大教教心正是中国历代优秀教师或读书人秉持的优良传统之一。
孔子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教人如何体贴仁心。在朱熹看来,孔子堪称圣人。朱子所说的一切堪称完美再现了圣人孔子心目中的大教,他甚至将圣人之心、圣人之教与真正伟大的教育视为同一事物,认为教师教学、学生求学都必须先立大本,即以圣人或孔子式的仁心,来统摄自己的教学活动。吾之所以为学者,以吾之心未若圣人之心故也。----朱熹。这种仁心在我们实际教学当中就是那种对学生无私的爱。中国式的大爱学生,就是用自己的努力求学与不息探索,为学生做求学、正心的榜样与引导,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学术与人生道路。这种大爱反过来又会激励教师终身求取学问,端正品行,从而将教学引入教学相长的最佳轨道。
大教教心在我们是教学中不仅是教学生体贴仁心,更重要的是要把知识教到学生的心里去,即知识传授的前提是如何获得学生的倾心对任课教师的仰慕之心,对所学文化知识的喜爱之心。亲其师,信其道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如果我们传授的知识或对学生的管理没有渗入到时下这些思想千差万别的当代学生的内心深处,那我们所谓生动的说教也只好算得上毫无意义的忙碌了。因此在我们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真正蹲下来看学生,和学生平等相处,走进学生的心田,播种知识的种子,才可能收获丰收的喜悦。我们的新课改已经向我们说明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地位。这个几千年前孔子曾经倡导的千年古训的深层含义了。
二、学第一,教第二永远是教师不懈追求的教学思路。
学仍然是教师的第一命根。有了很好的学,就会有很好的心与教。
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第一需要是: 要想赢得学生的钦佩与追随,哪怕只是少部分学生的钦佩与追随,都得有真才实学和拿得出手的品行。对教师来说,有学问,行,无需遮掩,是一件多么体贴、畅快的事;没学问,不行,还要演戏,是一件多么耻辱、难受的事。
艺高人胆大,国学大师或那些真正有学问的教师如梁启超,章太炎等这些大先生,他们的底气实在太足了,以至那些不好学的学生也不敢诋毁他们的尊严,而那些好学的学生更是只能仰之弥高,心悦诚服地跟在后面,收获从游之幸福与快乐。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
教书不等于教学。教书是教别人的书-----自己不了解的别人编写的教材。教学教的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书心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