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好风光
沂蒙姐妹
学海拾贝
1、歌词中有哪些衬词?
2、歌词中有哪些“儿化音”?
3、歌曲中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演唱有什么特点?
那个,哎。
低儿,子儿。
一字多音——拖腔
创作背景及歌曲简介:
这首歌曲最初叫《打黄沙会》。黄沙会是与我抗日军民相对抗的反动势力。
1940年10月,是抗日战争最困难时期,八路军抗大一分校的战士就住在沂蒙山临沂市费县北部山区的马头崖乡白石屋村,这里偏僻,安全。这首《沂蒙山小调》就是在这时由两名年轻的文艺战士阮若珊(曾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李林(现任上海歌剧院顾问)创作的。
这首歌是根据山东逃荒到东北卖唱人所唱的曲调加工整理而成的。后来,歌词又加上了赞美沂蒙山好风光的歌词,同时又加上了歌唱新生活,共产党的内容。
它的曲调优美抒情,音调丰富,旋律舒展;是山东民间小调典型的代表。
鱼咬尾
鱼咬尾是指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和下一句旋律的第一个音相同的结构,也叫衔尾式,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结构形式。就像下一条鱼的嘴咬着上一条鱼的尾巴似的,类似于“顶真”的修辞方法,比如像《木兰诗》中有“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
《沂蒙山小调》课件[精选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