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国诚---制造精细化管理.ppte to
Manufacturing Excellence Workshop
欢迎参加
卓越制造学习班
蔣國誠
What is Manufacturing Excellence ? 什么是卓越制造?
Business and Manufacturing Strategy 经营与制造战略
Manufacturing process vs supply chain 制造与供应链
Manufacturing process vs PDCA & q-tools 制造与PDCA及质量工具
Manufacturing vs shopfloor management 制造与现场管理
Topics 议题:
现场管理的主体–班组管理与小公司
生产现场要素
生产现场选址及布置
现场布置与流水线
卓越制造与五常法与定置管理等
卓越制造与TPM
制造与现场管理
全面质量
JIT制造
全员参与
全员质量
为顾客定义质量; 举全企业之力
设定改进目标; 质量过程,高质量产品; 源头负责; SPC/统计过程控制
立即反馈; 因果分析法
减少过程变异; 无失效运作
标准化
全员参与
生存前景(Survival perspective)
组织整体变革; 源头负责
更少的努力、更多的技能
灵活的工人; 广阔的前景
全力工作(Full work)
人员开发; 解决问题的气氛
表现与绩效测量; 持续改进
JIT制造
工作区组织(anization)
可识化; 极小的库存; 减少设置时间
小生产批量; 减少生产交货期
减少空间:成组技术、标准布局、
单元布置(Cell layouts)
可制造性设计; 稳定、滚动性计划
预防性维修; 周期时间分析
对于一个具体的企业来讲,卓越制造是在安全的前提下JIT、TQM与全员参与的有机统一。
什么是卓越制造?
全员参与具有层次性;
全员参与的难点是一线工人和广大群众;
群众/一线工人是安全,质量,效率,成本与产品的直接制造者;
某种意义上,我们所有的人所做的一切就是要创造出最好的条件让一线工人/群众工作好;
没有一线工人的卓越,就没有制造的卓越!
一线工人卓越的标志是自我管理.
全员参与
如何看一个公司好, 还是不好?
外部看市场, 内部看现场!
在工厂管理中,对工人管理的传统方式是通过车间与班组间的垂直领导来进行的。
为了调动广大工人的积极性,发挥一线作业者的主力军作用,多年来许多企业都在加强班组建设方面不断摸索,班组建设成了工厂管理与生产管理的一个永恒主题。
现场管理靠谁?
如何做好班组管理与建设?
1950年代初中国就培养了一批以马恒昌、郝建秀、赵梦挑等先进人物命名的班组;
60年代,大庆油田坚持“三老四严”和“质量园访”制度,在班组内开展岗位练兵,为班组管理提供了新经验。
1964年,洛阳轴承厂滚子车间终磨小组首创了“产品质量信得过”活动,加工的轴承滚子做到“自己信得过,检验员信得过,用户信得过,国家信得过”,成为中国第一批“产品质量信得过小组”。
同期产生的“鞍钢宪法”则对后来全球范围内企业的全员参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60年3月22日,毛泽东在鞍山钢铁公司《关于工业战线上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报告》上批示“鞍钢宪法在远东、在中国出现了”。
内容是“两参一改三结合”: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程技术人员、管理者和工人在生产实践和技术革新中相结合。
什么是“鞍钢宪法”?
“鞍钢宪法”本来是企业推行民主管理、员工参与自我管理的一种良好方式,但在政治挂帅的年代,“鞍钢宪法”没有随中国社会的发展而发扬光大。
相反日本的管理大师石川馨教授却“受了中国‘三结合’小组的影响”倡导出QC小组,不仅使以“三结合”风靡全球、成为后来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支柱,俨然变成了企业民主管理与先进班组建设的代名词(代表企业民主管理的另一项内容是合理化建议)。
蒋国诚---制造精细化管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