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商鞅变法.doc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第1课时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概况;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以及法家思想的特点;“相地而衰征”、“初税亩”;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和吴起在楚国的变法;秦穆公称霸西戎、秦献公改革;秦国面临的历史机遇和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
(2)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诸侯国改革变法之间的关系;
(3)探究各诸侯国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和秦国面临的历史机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认识,提高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相地而衰征”、“初税亩”、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秦穆公、秦献公。、秦孝公等史实的学习,提高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关系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2)改革变法是时代的潮流,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3)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改革改变了秦国的命运,改革也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
2、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必然性。
三、教学方法
讲授与讨论法,自主探究法、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秦灭六国》
几人几见夕阳红,旧物窗前万事空。
七国兵戈征战地,今朝不属老英雄!
地处西陲,偏远落后的秦国,为什么在群雄角逐中,脱颖而出,统一六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商鞅变法则是秦国崛起的历史转折点。
讲授新课
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必然性):
1、春秋战国概念以及时代特征
BC770
BC476
BC221
西周
春秋
战王东迁,东周开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洛阳)
(2)东周的分期: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
(3)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的基本特征: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
·大动荡:春秋诸侯争霸战争(春秋五霸)、战国兼并战争(战国七雄),战乱频仍,政局动荡;
·大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奴隶制(井田制、宗法、分封制)日益瓦解,封建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中央集权制)逐步确立;
·大发展:随着生产力进步,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商品经济繁荣。
2、社会经济: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
(1)表现:
1)农业:
①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小结: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私田的大量开垦和农田水利设施的兴修创造了条件。
②兴修水利:
回顾必修Ⅱ学过的相关知识,如都江堰、郑国渠等。
③农田施肥:沤肥技术
④荒地开垦:
2)手工业:冶铸、纺织、漆器工艺等都有新的成就。
3)商业:日趋活跃,出现邯郸、临淄、宛、陶等商业中心。
(2)影响: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①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削弱人身依附关系
②产生新的阶级力量:新兴地主和自耕农阶级,要求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3、政治:上层建筑的变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