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服饰
服饰民俗概述
服饰及构成
产生和发展
影响因素
文化内涵
服饰及构成
类型
内容
衣着
用不同质料如棉、麻、丝绸、毛纺、化纤、皮革制作的衣、袍、裤、裙、帽、袜、鞋等
各种附加的装饰物
头发的装饰物如夹、簪、钗、梳;耳部装饰物如耳环、耳坠;颈部的装饰物如项圈、项链;胸腰部装饰物如胸针、腰佩;手臂装饰物如臂钏、手镯、戒指;脚部装饰物如脚铃等
对人体自身的装饰物
梳各种发式、画眉、描唇、染指甲、镶牙、染牙、束胸、缠足、纹面、纹身等
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常用品
各种佩刀、腰刀、弩弓;各种背兜、挎包手提袋、荷包、香囊袋;各种扇、伞以及背孩子的背带、背兜等
产生和发展
第一阶段,以遮身蔽体,防寒御暑为主要目的。这时期服饰的特点是:服饰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还未形成,地区之间的差异也很小,差异性主要因自然条件的不同而形成。
第二阶段,服饰除用遮身蔽体之外还以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并因生产条件的不同而产生明显差异。如游牧民族多穿宽大长袍,以便于骑马放牧,并保护腰腿不受风寒。水乡渔民多穿短衣短裤,便于撒网捕鱼。
第三阶段,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分的标志,随着家族制度、社会制度的变化和社会等级的变化而变化,身份的尊卑,地位的高低,都在服饰上有所显示。黄色衣服是皇家的标志,紫色衣服是达官贵人的标志,灰色、蓝色衣服成了贫民百姓的标志。
第四阶段,服饰除具有上述功能外,还能反映出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在社会观念、政治观念复杂化之后,服饰的功能也随之产生了某些变化,遮体蔽身的实用性依然保持,但服饰的样式、图案、花纹则涵纳了更多的社会内容,如礼仪伦常、求吉心理及民族自我意识等。
最为流行的解释是:“遮羞布”理论。“出于羞耻感而遮体”。这种学说以《圣经》为例,认为人类始祖亚当夏娃偷吃了智慧之果后,发现自己赤身裸体,深感羞耻,于是用树叶缠身蔽体。
纯装饰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认为服饰起源于装饰,服饰的发明就是为了更好的打扮自己
在解决温饱之后,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审美标准自然不断向高层次推进,偏重于精神内涵的发掘。纽扣为例,连接两扇衣襟以避风寒——〉审美价值。人们将它做成方形、圆形、条形等各种图案。再到后来,有些纽扣干脆丧失了使用价值,变成了纯粹装饰性的假扣。
温饱问题在上古时期,人们生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饱受苦难。为避风寒,人们兽皮加身,树叶蔽体;为了避免磕碰刮刺,人们发明了护腿护膝。兽皮、竹皮、棕榈皮成为人们的制衣原料。后来,人们又从蜘蛛织网中得到启示,学会用葛藤、粗麻、树皮等粗纤维编织衣服。住宅的产生,给人们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生活空间,为人类抵御风寒、防止野兽袭击提供了可能;同时,它也限制了人们的活动空间,限制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而服饰的产生,将人类从房屋的禁锢中重新解放出来,使之无论身处何处,都能感受到体贴与温暖。
傣族地区气候炎热,那里的妇女喜欢穿筒裙。这种服饰不仅透气性好,而且便于下河洗澡、趟水过河、下田劳动;北方的游牧民族由于骑马时必须叉开双腿,同时双腿又不能受寒,所以,只能选择可以保护双腿的裤子。被称为“胡服”的有裆的裤子,就是北方游牧民族发明,在战国时传入中原的。同样是北方民族,生产方式不同,服饰也不同。农耕民族冬日穿棉衣,游牧民族穿羊袍,狩猎民族穿兽皮,而生活在乌苏里江流域以打鱼为生的赫哲族人,历史上则穿鱼皮衣裤。
中国古代服饰8幻灯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