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层法制备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
董歌材研1203班 2012200337
纳米材料技术是80年代末刚刚兴起的一种新技术,-100nm空间尺度内操纵原子或分子或对材料进行加工,从而制备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1990年7月第一届国际纳米科学技术(NST,Nano Seience and Teehnology)会议在美国巴尔基摩召开,从而正式把纳米材料科学作为材料科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公布于世[1]。1992年1月第一本纳米材料科技期刊Nanostructural Materials出版。1994年10月第二届国际NST会议在德国召开,从此纳米材料科学成为材料科学、凝聚态物理化学等领域研究的热点。纳米科学技术所研究的尺寸空间介于宏观和微观之间,它的诞生使人们对材料的认识延伸到过去未被重视的纳米尺度,标志着材料科学进入一个新的层次。通过在这一尺度上对材料进行操作,可以使材料性能产生质的飞跃,因此纳米材料技术为材料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空间,也为新技术革命增加了一项重要内容[2]。
1纳米粒子的特点及其制备
一般称尺寸在1-100nm范围内的颗粒为纳米粒子,它是一种介于固体和分子之间的亚稳态物质。当颗粒尺寸进入纳米量级时,其本身及由它所构成的纳米材料由于所谓的纳米效应,表现出许多与常规尺寸的材料完全不同的特殊性质。纳米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表面和界面效应:纳米粒子尺寸小,比表面积大,位于表面的原子占相当大的比例,而且随着粒径减小,比表面积急剧增大,位于表面的原子所占的比例也迅速增加,比如,当粒子半径为5nm时,比表面积为180m2/g,表面原子所占比例为50%,当粒径减小到2nm时,比表面积增至225m2/g,表面原子所占比例达到80%。由于表面原子邻近缺少与之配位的原子,处于不稳定状态,很容易与其它原子结合,因此纳米粒子有很强的表面活性。表面原子的不稳定性使纳米粒子表现出很多特殊的性质,像纳米陶瓷粉的熔点、烧结温度和晶化温度均比常规粉体低得多,比如常规氧化铝的烧结温度为1700-1800℃,而纳米氧化铝可在1200-1400℃的温度下烧结,致密度高达99%,形成的陶瓷在低温下表现出良好的延展性;大块的纯金熔点为1063℃,当制成2nm的微粒后熔点仅为300℃;催化剂制成纳米微粒会大大提高催化效果,比如有机化学的加氢或脱氢反应,用粒径为30nm的镍作催化剂时反应速度比用常规尺度的镍催化时的速度高
15倍。
(2)量子尺寸效应:纳米粒子的尺寸与光波波长、德布罗意波长以及超导态的相干波长或透射深度等物理特征尺寸相当,周期性的边界条件被破坏,因此电导性、磁性、内压、光吸收、热阻、化学活性等性质较常规尺寸的粒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原来是良导体的金属,当尺寸减小到纳米级时可能会失去导电能力,变成非金属型;原来是典型的共价键无极性的绝缘体,当尺寸减小到纳米级时电阻可能大大下降,失去绝缘体的特性;原是铁磁性的物体可能变成超顺磁性。随着颗粒尺寸的减小,纳米微粒的吸收普遍存在“蓝移”现象,即吸收带向短波方向移动。各种金属粒子在尺寸小到纳米级时,均由于对光的宽带强吸收而失去金属固有的光泽,变成黑色。
另外,纳米粒子因具有极高的表面能和扩散率,粒子间能充分接近,从而范德华力得以充分发挥,使得纳米粒子间、纳米粒子与其它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异常强烈。
正是这些特殊的性能为纳米材料开辟了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可分为物理法和化学法。无论何种方法,技术的关键都包括控制颗粒大小和形状,获得较窄的粒径分布和较高的纯度以及提高生产效率等。
物理法包括机械粉碎法、蒸发冷凝法和电火花爆炸法等。其中机械粉碎法是通过施加机械力或其它形式的能量将常规粉末进一步细化,常用的方法有高能球磨、低温粉碎、气流粉碎、超声粉碎等。用这类方法制备微粒,通常生产量较大,但得到的产物粒径较大且分布很宽,粒子形状难以控制,产品多用于技术要求不高的日用化工、油漆、造纸等行业。相比之下,蒸发冷凝法得到更多的应用,蒸发冷凝法是将金属或化合物加热蒸发,让产生的原子雾与惰性气体原子或其它载体碰撞而失去能量,凝结成纳米尺度的团簇,收集得到纳米粒子。
化学法是指在液相或气相条件下首先通过化学反应形成原子或离子,再逐步长大形成纳米粒子。这类方法条件温和,过程易控,是当前批量生产高纯超细纳米粉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化学法分为气相化学法和湿化学法,其中气相化学沉积法是当前制备纳米粒子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它以气体为原料,通过化学反应生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使其凝结成晶核,在加热区内长大成颗粒,进入低温区,停止生长而得到纳米粒子。湿法是在液相中合成粒子,主要包括溶胶-凝胶法、喷雾热解法、沉淀法和水解法等。
此外制备纳米
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7-201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