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感悟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意境,鉴赏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的艺术手法,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2、学习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写作方法;
3、培养“形散神聚”的写作能力。
4、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过程和方法:
1、自主学习法。用自我陶醉的方式反复朗读文章,体味意境,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2、合作探究法。结合老师给出的学习提示在小组进行讨论,理解文意,体会意境。
3、质疑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匪夷所思”的问题。
三、情感与态度
1、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描写故都秋色所流露出来的深远忧思和和孤独感;
2、通过对本文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的学习,陶怡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意境。
教学难点:
学习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联系时代背景谈谈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2、针对文章的特殊结构方式,通过先教学文章开头两段和最后两段,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感情基调。)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好!现在属于什么季节?你们面对秋天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请举例说说历史上不同的人面对秋天的不同感受。
比如:毛泽东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寄托了作者火热的革命热情;
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一种灿烂的景象。
但曹操的“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却是一遍肃杀景象;
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又体现出一种凄凉心境。
面对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著名散文《故都的秋》,看看郁达夫对秋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板书课题:《故都的秋》(郁达夫)。(4分钟)
二、教师启发学生理解题意及作者创作的目的
1、“故都”指哪个地方?用“故都的秋”与“北平的秋”为题,区别在哪里?
明确:“故”指过去,表示北平作为旧都,昨日的繁华已经不存在,暗含伤感。“故都”二字,饱含了作者对北平的深切眷念之情,而“北平”两字却表达不出这种感情。因此,用“故都的秋”为题,既表明作者描写的秋景是自然景观(即“形”)与人文景观(即“神”)的统一,又使文章的主题明确而深沉。(3分钟)
2、联系时代背景谈谈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让学生先谈谈,教师再作补充。
明确: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并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当时的国家是山河破碎,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作者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尝了人生的愁苦和哀痛。作者在此处境下,他思想苦闷,想用创作救国,可创作又枯竭,于是,只有过着一种游山玩水的闲散寂寥的苦闷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作者创作此文,是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恋之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性格,同时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4分钟)
三、课文内容研讨过程。
(一)发给学生“研讨提示”,要求如下:
(1)、同学们结合“研讨提示”像梁任公先生品读《箜篌引》一样自由品读课文后独立思考这些问题(8分钟);
(2)、前后两桌(中间单桌的同学自由加入任何一组)相互讨论这些问题,每个小组推举一人任组长主持讨论,讨论意见实在分歧较大的就做上记号,等到全班同学研讨完学习内容再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意见只要基本一致了,就不再提出来了。在讨论过程中,同学们若遇到新问题,也可在小组里提出来共同讨论解决。(15分钟)
(二)按照研讨提示内容的顺序,如果没有小组提出问题,教师可按内容顺序提问小组,以了解同学们对问题理解的深度。
1、作者是从哪个角度写秋的(提示:注意划出关键性的句子、段落),在哪一段找到的?故都的“秋”的特点是什么?南国的秋的特点及不足之处是什么?
明确:从第一段最后一句最后一个词“秋味”可知是从“味”的角度来写秋的。
故都的秋的特点是: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也是文眼;
南国的秋的特点是:“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不足是“看不饱,尝不透”。
2、文章是写“故都的秋”,可第2和13两段却是写南国之秋的主要特点,这有何用意?
明确:
第2段以江南之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来衬托北国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
故都的秋写作背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