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本书包括中业绩、今古茶
器与饮茶风尚、天下名泉佳水、今古茶诗、今古茶联、茗事典故等部分,内
容丰富,史料翔实,注释详尽,雅俗共赏,是一部普及茶学知识,弘扬中华
民族茶文化的科普性读物。它不仅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科学性、趣味性,而
且具有茶学艺术的文献价值。
凡例
一、凡本书第一章所选载的中国名茶各品类,按绿茶、红茶、花茶、乌
龙茶、白茶、黄茶、紧压茶、黑茶、速溶茶九大类之顺序排列;每类名茶之
品种,不分产地与茶品等级,一律以茶名首字笔划为序排列;笔划相同的除
个别茶品外,按书写规范笔序排列。
二、凡全国各地茶叶公司、茶叶开发公司、茶厂(场)、茶叶研究所、
实(试)验站,以及部分市、县、乡、镇人民政府热诚为本书《中国名茶》
篇提供、推荐名茶简介、产地、茶叶生产发展与茗典趣闻等文献资料,参预
复审书稿的单位和学者,均在《致敬言》中逐一公诸名单并致谢忱,故不于
每一茶品简介后再重书其名了。
三、凡文中涉及历朝年代,均在帝王年号、纪元时间之后括以公元时间。
公元前或跨越前后者,在括号内均予注明,一般略公元二字。帝王年号时间
与公元对照,以翦伯赞主编《中外历史年表》为准。
四、凡文中所涉唐代玄宗、肃宗两朝之年号纪元,均按实际变化书写。
为免引起读者费解,在此特予说明:唐玄宗天宝年号,分“年”、“载”两
种纪元。天宝元年至二年( 、)曰“年”;从天宝三年( )正月
改年曰“载”,于是年即改称天宝三载。因“安史之乱”,唐玄宗出走入蜀。
唐肃宗李亨于天室十五载( )七月于甘肃灵武即帝位,改元至德,仍沿用
以“载”作纪元。故天宝十五载,又称至德元载。从至德三载( ) 月,
改元乾元元年起,其后唐代皇帝年号复以“年”作纪元。如若在同一年内有
两个年号时,一般取后者。
五、凡文中所载唐代地方长官名称,均按唐制所订为依据。唐代州郡长
官名称有时称“太守”,又有时称“刺史”。这是因为唐代地方行政区划名
称变动所致。如,在唐高祖武德元年( )改前朝隋郡为州,长官称刺史;
天宝元年( )改州为郡,长官称太守;肃宗至德二载( )复改郡为州,
长官又复称刺史。
六、凡本书所辑诗文辞赋,除个别古体诗译成今体诗外,为适应不同层
次读者的阅读方便,对文中之典故,均逐条予以注释,尽可能不再给读者留
下疑难。
七、凡书中所辑今古作者小传,或简或繁均依人而定,不取千篇一律之
模式;所辑诗文辞赋,如作者其他作品同诗文意境相关者,酌情加以辑注,
以供读者了解诗人、作家的经历际遇、思想情感、生活情趣。凡茶联未署名
的,均为伙名作者;有的知名作者小传待考,再版时予以补充。
八、凡书中遇有今古文献中较生僻辞句,或《辞海》、《辞源》中未收入的古汉
字,如:“数士”之“数”[ǎ 养];茶名“涌溪哈青”之“焰”(á暇)
或多音多义字,如古茶字之“核”──既读[á茶〕,又读[tá图];有的
虽为常见字,但往往容易读错音的,如《诗·王风·君子阳阳》中之“君子陶陶”
之“陶陶”——不读(áá 淘淘]而读[áá 尧尧]又如,“渑水”之“渑”
[é 绳]同“渑池”之“渑”(ǎ 免〕;又如书中所载日本大府禅师之“府”
(ī 应或ì 映〕为日本汉字應字之简体,均作了适当注音。
致敬言
北京出版社于年月,为将于近期内推出的新书《中国茶文化今古
大观》第一章《中国名茶》篇征集与复审书稿的《公函》和七八月间两封《作
者书信》相继发出以来,在全国茶学界、茶文化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得到了
国家机关有关单位和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
江西省、山东省、湖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四川省、
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等十八个省、市、自治区八
十多家茶叶生产、科研、经销、茶文化等单位和部分市、县、乡、镇人民政
府的热诚欢迎与鼎力相助。纷纷来函、来电,邮寄茶区的人文景观、山水胜
迹与茶品简介、茗事趣闻典故和最新茶品资料。如西藏林芝地区易贡茶场藏
族茶叶专家帕加场长,从作者的书信中得悉将要出版的《茶文化大观》一书
拟刊载该茶场生产的珠峰绿茶时,他满怀激情地给作者复信,寄来了
年刚刚试制成功的两个新品名茶资料。从而使世界海拔最高的茶场及其生产
的珠峰绿茶、雪域银峰、易贡云雾等三品优质名茶得以在本书上第一次向国
内外广大读者作详细报道。愿西藏高原名茶“驰名天下”(帕加语)。
在本书正式征订之前,已有数十家茶叶公司、茶场(厂)、茶叶研究所、
茶馆、茶叶店纷纷提出预订本书的计划,有的茶叶公司签订《协议》一次预
订《茶文化今古大观》北京第一版
【社会科学类】中国茶文化今古大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