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行千里母担忧课件》初中音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922.ppt《儿行千里母担忧》
学习目标
1、通过欣赏京剧、感受体验京剧的魅力,能感受到我们国家的文化艺术魅力。
2、学唱《儿行千里母担忧》,对京剧知识有初步了解。
教学重点
让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京剧的形成、京剧的唱腔、京剧的行当、京剧的脸谱、京剧的四门功课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教学难点》
使学生初步对京剧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
·京剧的形成·
请在此处输入正文
Please enter the text here
京剧的形成大约有150年左右。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江南久享盛名的徽班"三庆班"入京为乾隆的八旬"万寿"祝寿。徽班是指演徽调或徽戏的戏班,清代初年在南方深受欢迎。继此,许多徽班接踵而来,其中最著名的有三庆、四喜、春台、和春,习称"四大徽班"。他们在演出上各具特色,三庆擅演整本大戏;四喜长于昆腔剧目;春台多青少年为主的童伶;和春武戏出众。
1828年以后,一批汉戏演员陆续进入北京。汉戏又名楚调,现名汉剧,以西皮、二黄两种声腔为主。
徽调多为二黄调、高拨子、吹腔、四平调等,间或亦有西皮调、昆腔和弋腔;而汉调演员演的则是西皮调和二黄调。徽、汉两班合作,两调合流,经过一个时期的互相融会吸收,再加上京音化,又从昆曲、弋腔、秦腔不断汲取营养,终于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第一代京剧演员的成熟和被承认,大约是在1840年左右。
京剧从产生以来曾经有过许多名称。计有:乱弹、簧调、京簧、京二簧、皮簧(皮黄)、二簧(二黄)、大戏、平剧、旧剧、国剧、京戏、京剧等。
京剧的唱腔
西皮腔——源于甘肃陕西一带
二黄腔——南方长江中下游
京剧的行当
生
旦
净
丑
请在此处输入正文
Please enter the text here
人物角色分类
生
净
丑
旦
·京剧行当知识·
“生”是男性正面角色,
“旦”是女性正面角色,
“淨”是性格鮮明的男性配角,
“丑”是幽默滑稽或反面角色。
·京剧脸谱·
生
·京剧脸谱·
旦
《儿行千里母担忧课件》初中音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92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