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我国地域文化风情与汉语方言.pdf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文史艺术 2014 年 3 月(中)091我国地域文化风情与汉语方言张悦(临沂大学教育学院,山东临沂 276000)摘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土面积广大的国家。丰富多彩的文化风情,衍生出千姿百态的方言现象。方言是在一定地域通行的、同共通语有所差异的话。就一般情况来说,在一定的地域形成了方言,同时也形成了地域文化。作为文化的载体,方言和地域文化在形成过程中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推进的。通过对舟山方言、渔业方言、流行语言等具体的方言进行比较、阐释,详尽的解释地域风情与方言相互渗透。联系当下的网络流行语也充分证明了地域风情与方言之间相互联系。最后得出结论有,研究语言就要了解民族文化才能有真切的理解,研究方言也必须关注地域文化;关键词:汉语方言;历史;环境;习俗;网络流行语(一) 地方历史与方言我们都知道,方言是历史上形成的,现存的方言的许多特征只有联系地方史料才能正确理解。语曰:“四川一百单八县,县县有方言。”清代前期“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后,外省各种移民民系在四川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聚落形式,各从其俗,各得其所。与外人交流用四川官话,平时家人聚谈或同籍交谈则用原籍方言,谓为“打乡谈”。例如“打帮帮腔”本指川戏高腔戏的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有后台专人紧接台前人物的唱腔或道白,以传达烘托句中人物的复杂感情活动和心理活动。“打吆喝”打招呼:是人们相遇时即兴的问话。在四川传统教育中特别包含了“要喊人”,开县人打招呼,开口闭口都是“你俩儿”,显得十分亲热。这些方言以其多样性、地域性、原生性、世俗性和生动性的特色,反映了地方的特有风貌和四川人的天性机智和幽默,展示了无所不在的生活情趣和哲理,闪烁着瑰丽的地域色彩,是一笔重要的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宝贵。(二) 地理环境与方言人类各种群落的社会生活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展开的,语言和文化的形成与演变经常都打上了这种环境的深刻烙印。不同的环境决定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反映在方言中则有不同的词汇手段的称述。随着环境的变化、社会生活的变迁,方言词汇有的相应地更替了,有的则固执地传承下来。不论是不同地理环境造成的方言差异,或者是不同时代的环境因素造成的语言变迁,对于方言的研究都是十分重要的。就文化史的方面说,从方言词汇也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发。舟山民谣比兴的地域色彩比较浓厚。舟山群岛地处在偏远的祖国东海,渔民们长期在海上从事单调而艰辛的捕鱼作业,惟有苍苍蓝天、茫茫大海与他们日夜相伴,久而久之,歌谣也就成为渔民为打发漫长的寂寞时光而采用的一种娱乐形式。如果说方言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那么方言熟语就是语言中的“风俗化石”。熟语是由固定的词组成,整体使用,结构较稳定。熟语一般包括成语、俗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等。但凡能在某一地区长久留存的熟语,想必定有他们的生动的表达效果和活泼的语言形式。我国著名的民俗研究者钟敬文在《江苏歌谣集》中认为:要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民众的生活史,在那些官方的历史书是找不到,而必须要去请教“民间的文献”。`那么歌谣就是其中有力的一种素材。舟山渔民对大海对渔捞的认识了解和熟悉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以渔业名词作本体或者喻体,准确而生动并充分体现了海岛、海洋的文化韵味。(三) 地方习俗与方言索绪尔说:“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常会在的语言中有所反映,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构成名族的也正是语言。”民俗是

我国地域文化风情与汉语方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lu3yuwc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4-22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