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何以“怀远”?-中学语文论文
“望月”何以“怀远”?
王自成
“望月怀远”是中秋节永恒的情感主题。那么,为什么“望月”就容易“怀远”呢?
2013年农历8月14日,我们上了“中秋”主题课程。学习了有关中秋的诗歌,看了老师以前写的一些博文,明白人们触景生情的原因:“此人”在“此地”“此境”中才会产生“此情”“此思”,而在另外的其他情境中就很难产生这种情感。我给学生展示了自己从内地调来深圳时在火车上写的博文《一路情深:分别情正长》——“春光美,柳儿绿/列车南驰,心向北方/一路绿野茫茫/一颗挚爱的心飘荡;展示了自己来深圳不久晚上想家醒来时所写的文字——“又想家了,半夜醒来,看表,凌晨四点。回忆做的梦,梦见了故乡四月的梧桐花明亮的开放,我的老同学挺秀指着我笑嘻嘻的说‘你少年时眉宇之间还真是英气逼人呢!’”下课了,高一(10)班一位女孩子告诉我,她被感动得要掉眼泪了,因为她的家也在北方,在河北,她从老家南下的时候都哭了!这其实是一种情感的共鸣!
其实,古今表达情感的诗歌本质都是相同的:“这样的人”,在“这样的情境中”,就会产生“这样的情感”。比如,中秋的月亮就是触发人们思念的景物,有月的夜晚就是思念的夜晚,比如李白的诗歌《静夜思》。
在这里,我们不妨首先探讨一下“望月”之时的联想。
为什么李白此时所疑的是地上“霜”,而不是别的东西?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月亮光是白亮亮的,类似霜的白白的颜色和质地,二者具有相似点;二是北方的秋天有霜,这是一种客观存在,自然让人产生类似的联想;三是霜是寒凉的,正契合李白思乡的悲凉心绪。可以说,既有客观存在事物与所想之物在形体上的相似点,又有主观上思乡的悲凉心情——“霜”这个意象正是主观、客观二者的融合体。
这自然让我们联想到杜甫的“露从今夜白”。为什么是“露”而不是别的东西?这与李白的“疑是地上霜”相似,都是主客观的融合体,但又有不同。“霜”似乎更“寒凉”,甚至到“冰”的感觉,因为它是一种近于结晶的液体与固体之间的一种状态,近乎“冰”,具有肃杀万物的力量,自然给人心灵的感觉更加厉害,更加厚实沉重;而“露”则是一种纯粹的液体,给人晶莹剔透的感觉,只是微微的寒凉而已,因为杜甫的思乡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柔软的思乡,他的情感不是那么的猛烈,他的性格就与其身世相契合,总是那样多愁善感,又缠缠绵绵、丝丝缕缕,给人以幽怨的感觉。即便是在“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的战争频仍、与兄弟音信皆无、边秋听雁的悲戚之境中,情感也有如此的含蓄蕴藉,眼前之景是如“露”一样的“寒凉”——那种难以驱遣、含蓄蕴藉、沉郁深长,时刻缠绕自己的愁绪就这样延续不已,令人嘘唏悲叹;而李白的性格是豪放的,就是一般的思乡,情感也来得如烈酒一样浓烈,是如“霜”一样的“冰凉”。所以,这里的“霜”和“露”的意象不仅是客观的“物象”,更是熔铸着诗人自身性格和身世的主观的“意象”,是映现着诗人自身复杂个性的象。
“望月”何以“怀远”?我想,一是因为国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月上中天之时,人们“身息”却“心活(跃)”。二是此时人的心灵由白天的“满”到夜晚的“空”。三是月夜苍茫、寒凉、虚幻,人变得脆弱而想寻找归宿。四是苍茫天底下,四海寰宇中,所有人共望一轮明月,共景自然共情。五是文化传统的作用
“望月”何以“怀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