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文化思辨能力的培养-英语论文
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文化思辨能力的培养
杨琳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外语系,广西崇左532200)
摘要: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作用匪浅,然而英汉两种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差异却常常成为学生做出正确理解与进行翻译的障碍。本文通过分析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学生的文化意识以及学习中所存在的文化“瓶颈”,旨在探讨培养学生文化思辨能力的重要性及有效方法。
关键词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文化意识;思辨能力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7-0128-03
作者简介:杨琳(1974-),女,甘肃宁县人,讲师,英语语言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及全方位国际文化交流的蓬勃发展,对熟练掌握汉语和英语并能在两种语言中较为自由地进行转换的翻译人才的需求也愈来愈高,但英语专业培养的翻译人才在缺口极大的中国翻译产业市场中显得杯水车薪。翻译活动所涉及的至少是两大片文化,而英汉两种语言植根于迥然各异的文化体系,彼此相遇时文化矛盾所引发的语言表达方面的差异在翻译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因此,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必须置于跨文化的视域下,培养学生翻译学习中的文化思辨能力,即对语言中所积淀的文化因素要学会思考与辨别,增强其文化敏感意识,帮助学生突破翻译中的文化“瓶颈”,识得文化,入得语言,从而做出正确的理解与翻译。一言以蔽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文化人”,而后才能谈得上真正提高学生翻译学习中的文化思辨能力与翻译能力。
一、翻译教学中学生的文化意识问题
国内外著名的学者兰博(Lambert)、雷恩(Robyns)、玛丽·斯内尔霍恩、傅雷、刘宓庆、周方珠等均在其著述中认为文化因素是翻译研究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汉语注重人文文化,西方文化则归属于科学文化,两者的差异存在于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政治制度、民风民俗诸多方面,在翻译中又是依赖语言的上下文而存在的。但在大学生英语翻译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其对汉英文化因素的差异了解欠缺,这既是他们学习的兴趣及动力所在,又是其经常遇到难以跨越而受挫的障碍或一不留神就会掉进去的陷阱。这是因为英汉两种文化与意识形态之间既存在同质性,即文化共核(mon core,人类文化中共同的核心,即各种文化特征相覆盖的部分)[1],又存在异质性,即文化方面的差异乃至文化冲突。学生所面临的文化“瓶颈”主要是由于两种文化的异质性所导致的语言表达方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汉英两种语言互译时,词汇是理解语言并给出准确翻译的基础,文化的同质性体现在语言上通过翻译交流可以实现语言形式和意义上的基本再现。相反,负载独特文化内涵的词汇译词的选择对学生而言却时常是一个雷区。这类词汇对译入语文化而言是异质的东西,缘于异质,所以具有排他性(exclusiveness),很容易引起误译或是在译入语文化中找不到对应的词汇,产生表达上的空白,也就是“词汇空缺(Lexical Gap)”[2]。学生经常会对一些看似简单的词语掉以轻心,忽略了文化因素对翻译的调节作用。
如现代科技文明的日新月异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在语言中也有大量的反映,像“empty nester”是用来指因儿女在外工作而独守房屋的老人(“
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文化思辨能力的培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