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亚健康:是指处于健康和疾病两者之间的一种状态,即机体内出现某些功能紊乱,但未影响到行使社会功能,主观上有不适感觉,是人从健康到疾病的中间阶段
医学家把健康称为人体“第一状态”,把身患疾病称为“第二状态”。
亚健康的特征是患者体虚困乏、易疲劳、失眠、休息质量不高、注意力不易集中、适应能力减退、精神状态欠佳、甚至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在心理上的具体表现为:情绪低沉、反应迟钝、失眠多梦、白天困倦、记忆力减退、烦躁、焦虑、易惊等。亚健康状态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
二环境与人
环境的概念:通常指人类和生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和外部条件。WHO定义
环境:是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的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现时的或远期的作用。
环境的分类:物质环境(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精神环境(文化环境、伦理道德环境、法律环境、管理环境)
根据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新的格局,可将自然环境划分为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未受到人为活动影响或影响较少的自然环境。)和次生环境(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发生了重大变化的自然环境。这种变化可产生有利或有害的影响。可分为:生活环境和职业环境)
社会环境:指人类在生活、生产和社会交往活动中所形成的关系与条件,由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人口、卫生服务以及生活方式等因素构成。可直接影响健康,还可以影响自然环境和人的心理环境,间接影响健康。
三地球环境与环境污染
地球环境:是人类活动的最基本范围,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主要发生在这个范围。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生物圈。
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导致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生态系统和人们正常的生活和生产条件。
环境污染物分类:
1)化学因素:指天然形成与人工合成的各种有机和无机化学成分,包括人工合成的各种工业化学品、农药、家用化学品、食品添加剂,也包括原生环境中存在的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天然形成的生物毒素等。
2)物理因素:指存在于环境中的小气候、声、光、热、震动、电磁辐射等。可直接或间接地对人类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环境放射性污染:放射性废弃物、核爆炸、核泄露接触过量电离辐射:诱发白血病及其他肿瘤的高发
噪声与振动:机器运转、交通运输高频电磁场与微波辐射:微波、广播通讯
热污染:工业冷却水排入江河眩光污染:高层全玻璃幕建筑物
视觉污染:凌乱无序的室外招贴广告形成的污染
3)生物因素:指存在于环境中的各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生物致病因素:主要指环境中能引起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生物性病原因子,如细菌、病毒、寄生虫卵等,水体和土壤中的生物性污染来自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粪便垃圾以及制革、屠宰和食品加工等废水。
第二讲大气及水环境污染
第一节全球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三大问题: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南极上空发现了臭氧空洞,它与地球变暖及所谓的温室效应和酸雨沉降问题构成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
地球变暖的原因:太阳射向地球的光约1/3被云层、冰粒和空气分子反射回去;约25%穿过大气层时暂时被大气吸收起到增温作用,但以后又返回到太空;其余的大约37%则被地球表面吸收。这些被吸收的太阳辐射能大部分在晚间又重新发射到天空。如果这部分热量遇到了阻碍,不能全部被反射出去,地球表面的温度就会升高。
推论: 由于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其排放出的CO2等温室气体对辐射的选择性和吸收特性是地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温室气体: CO2不吸收短波,只吸收长波,于是,地球表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就散不出去,从而使地表温度升高,地球变暖。温室气体还包括水蒸气、SO、甲烷、氟利昂等。
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地球表面变暖,在远离赤道的地方变化最显著。虽然某些地区由于蒸发迅速和风型改变会变得更干燥,但全球降雨量增加。沿海岸的亚热带出现更潮湿的季风。在高海拔和高纬度地区更频繁地出现更大的风雪。在内地,大陆中部地区出现较早的雪融和潮湿的春季,夏季漫长且来得早,干旱更加频繁。在高纬度地区,农业条件会更好些。由于海水的边界向北移动,因此海洋冰量减少。沿海海平面每世纪上升几英尺。飓风更频繁、更强大,并向高纬度地区扩展。森林火灾更频繁、更严重。大量物种迅速灭绝。由于气候的原因,人口死亡率增加。
解决温室效应的对策: 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量,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开发不产生CO2的新能源,如核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推广植树绿化,限制森林砍伐,制止对热带森林的破坏;减慢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在农村发展“能源农场”,一方面利用种植薪柴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固定CO2,另一方面燃烧薪柴比燃用化石燃料产生的CO2要少得多;采用天然气等低含碳燃
环境安全与健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