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乡土文化”的策略研究.doc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乡土文化”的策略研究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乡土文化”的策略研究
文/郭刚
摘要: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具有地域性和开放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开发课程资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作为农村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把当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和小学语文教学课程资源有机地融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种以“课本”为唯一教材的狭隘理念,彻底打开“校园文化”和“课程资源”的传统教学资源大门,树立全新的大语文观,有效地拓展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发展空间。
关键词:农村小学;小学语文;乡土文化
在现阶段的教学中,笔者发现不少农村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乡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没有全面兼顾语文特点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长此以往,不但不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语文学习效率,而且不能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和人文素养,从而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因此,本文初步分析了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乡土文化缺失的原因,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角度出发,提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乡土文化”的策略研究,以便达到开放的、活力的课堂,使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更具有高效性、人文性,更具有语文的味道。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缺乏乡土化现象的表征
经过调查发现,农村小学的许多学生不喜爱自己的家乡,认为自己的家乡贫穷、落后,对家乡的山山水水不感兴趣,也对家乡地质风貌、民俗风情、乡土节日等不关心。他们向往大都市的繁华,期望着大都市的物欲和喧嚣,大都市的生活和文化对农村孩子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吸引和诱惑。目前,许多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只教书上有的内容,只要求学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体会文章的写作技法,掌握知识点,对于文章涉及的自然景观、民俗风情、名人轶事并不以本地乡土文化加以拓展延伸。他们认为了解乡土文化根本没用,考试时也没有相关的内容,浪费学习时间。这样的教学方式看似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几年的小学语文学习下来,有的学生居然连自己的家乡全称都说不完整,就更不用说用文字来描述家乡的风土人情。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缺乏乡土化现象的归因
目前,农村小学大多因环境限制或教育资金缺乏,没有建立起图书室。虽有极少数农村学校受到外界资助开设了图书室,也因学校领导不重视;学校购书经费紧张,藏书了了;学生成绩不佳,教师观念陈旧制止学生看课外书籍,造成图书室极少开放。况且图书室里的图书大多是政治、文学、历史、科学及百科全书等方面的书籍,而讲述本地自然景观、民俗风情、名人轶事等方面的书籍几乎没有,学生无法读到与本地乡土文化相关的书籍。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几乎都是在教室内进行,学生与外面的世界隔离,语文教学相当狭隘,活动的空间被严重束缚,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无法从外界、从活动中感受到乡土文化。就连教室四周的墙壁,挂满的都是弘扬国家、社会所认同的主流文化标语,倡导学生努力学习,勤奋学习,做一个有知识的人,淡化了当地的人文情怀,忽视了对学生当地文化知识教育,阻碍了学生乡土人文素养的发展,从而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乡土文化”的策略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