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下游论文河道变迁论文
摘要:至正十一年(1351年),贾鲁采用了疏、浚、塞三种方法治理黄河,坚决堵塞北流,使黄河又重新归于徐州会运的故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贾鲁河。这条河道的新道自黄陵冈(今河南兰考县)流向东南方向,在徐州流入泗水,循泗入淮。
先秦时期,古黄河的下游河道在冀中平原上游徙漫流,形成多股河道,河口受潮水的倒灌,具有逆河的形象入于海。此即《禹贡》有所谓“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这一时期下游河道的河床是比较稳定的。在筑堤以前,黄河下游河道的资料见于《山海经﹒山经》、《尚书﹒禹贡》、《汉书﹒地理志》。简称《山经》河、《禹贡》河、《汉志》河。三河皆北流入海。《山经》河沿着今太行山东麓北流,东北流至永定河冲积扇南缘,折而东流,经今大清河北至今天津入海;《禹贡》河,在今河北深县南与《山经》大河别流,穿过今冀中平原,在今天津市区南部入海;《汉志》河,下游流经今卫河、南运河和今黄河之间,在沧州西、黄骅县北入海。“堤防之作,近起战国,壅防百川,各以自利。”由于河道没有筑堤,每遇汛期,总会泛滥。战国中期,下游河道全面筑堤以后,河道基本上被固定下来,《山经》河和《禹贡》河断流,专走《汉志》河,河口在今黄骅附近,这是历史上黄河河口第一次大的变迁。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西汉末年。
西汉时,黄河决溢11次,主要是在中后期。最著名的是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在东郡濮阳瓠子(今濮阳西南)决口的一次,洪水东南泻入巨野泽,由泗水入淮。这是见于记载的黄河第一次入淮,历时二十余年,到元封二年(前109年)才堵住决口。此后也有决溢,但都河复故道。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河水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以上决口,洪水泛滥于济、汴之间近六十年。后经东汉王景治河后,出现了一条新的河道,即《水经注》以至唐代《元和郡县制》里的黄河。
(二) 东汉至隋唐五代时期
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王景自西向东从荥阳(今荥阳)到千乘(今滨州市蒲城)筑起了海口大堤。这条黄河的位置在两汉大河的偏东方向,流经今黄河和马颊河之间,经过利津入海。这条大河直至唐末,其间虽也有多次决口,但无重大的变迁。这一时期黄河安流的原因,除王景治河外,主要是由于少数民族的南下,导致北方滥垦滥伐的现象的减少,草原的植被得以恢复。到“汴晋之争”,朱温为对付沙陀族的骑兵,曾三次决河,以水为兵。此后决口为患的频率增多。
(三) 北宋时期
北宋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大致可以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
前期(960年~1034年):这一时期河患非常严重,决议较为频繁。黄河下游河道大致和隋唐五代相同, 史称“京东故道”。黄河除决泛合御河(今南运河)北流到天津附近入渤海外,还决泛南流夺淮入海,不过这些决泛为时大都不长,就被堵塞。只有天禧三年(1019年)、四年在滑州(今滑县)西北的再次决泛,为时较长,直到天圣五年(1027年)才堵塞,黄河才重归故道。
中期(1034年~1048年):景佑元年( 1034年) ,黄河在澶州(今濮阳)横陇埽决口,形成一条新的河道,史称“横陇故道”。这条河道大致自今清丰县东南“京东故道”分出,东北至沾化县北境入海。不久,河口就严重淤积,后来发展到整个河道淤积抬高,终于出现商胡大决。
后期:(1048年~1127年):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在澶州商胡埽决口,向北流经
黄河下游论文河道变迁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