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国际经济学课件第一章传统国际贸易理论.ppt


文档分类:经济/贸易/财会 | 页数:约5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一篇国际贸易理论
15世纪末16世纪初,随着外贸的发展。西欧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对外贸易如何为一国带来财富,孕育着国际贸易理论的萌芽。这以后的西方经济学家进一步对国际贸易的原因、各国参与国际贸易的可能性和国际贸易利益的分配等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建立起国际贸易的理论体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时期建立的理论称为国际贸易的传统理论;20世纪初 ,赫克歇尔和俄林按照生产要素禀赋来分析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标志着国际贸易理论中“现代学派”的出现。
第一章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本章主要介绍重商主义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及穆勒的“相互需求学说”。
第一节劳动生产率与贸易利益
古典学派国际贸易理论是古典经济学的一部分。古典经济学形成于17世纪后期,到了18世纪下半叶分别由英国的亚当•斯密和法国的重农学派取得较为完善的形态,19世纪初叶达到高峰,其杰出的代表人物为英国的李嘉图。古典学派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由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和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构成。它们是西方国际贸易的基石,是研究国际贸易纯粹理论的起点。
一、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 – 1790)是英国产业革命前夕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经济学家,是研究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创始人。他在1776年发表的著名的《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简称《国富论》)一书中提出了国际贸易成因的绝对利益学说
1、绝对利益学说的基本概念与内容
(1)16世纪到18世纪中叶 的重商主义理论。主要观点:认为一国的财富表现为金银货币,金银货币的积聚就是国家财富的增加,增加财富的办法就是进行对外贸易,并保持顺差;为了保持对外贸易的顺差,国家就必须对经济活动,特别是对国际贸易活动进行干预和管制。 
重商主义之后,英、法及西欧各国的经济思想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象威廉•配第(Willian•Patty,1623-1687年)、弗郎斯瓦•魁奈(Francois •Quesnay)等著名的经济学家。但只是到了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年),古典政治经济学才第一次成为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
(2)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学说
亚当•斯密指出,金银并非财富的唯一形态
绝对利益(Absolute advantage)理论
当一国相对另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有更高效率,但在另一种商品生产上效率更低,那么两国就可以通过专门生产自己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其中一部分来交换其具有绝对劣势的商品。这样,个人在各自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时将不自觉地增进全社会的利益,结果能使整个世界资源利用效率最高,世界福利最大化。斯密认为产生国际分工的基础是一国的自然优势和后天优势。
绝对利益学说的数学表述
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A国和B国;生产两种商品:小麦和布;只有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力,且劳动力可在国内可充分流动,在两国不能自由流动。为简便起见,假设A国生产1单位小麦需要1单位劳动,生产1单位布需要2单位劳动;B国生产1单位小麦需要2单位劳动,生产1单位布需要1单位劳动。见表所示:
分工前的劳动生产率
A
B
一单位小麦
(蒲式耳)
1
2
一单位布(码)
2
1
由于A国在生产单位小麦耗费的时间小于B国,因此在小麦生产上A国具有绝对优势,B国在生产单位布耗费的时间小于B国,因此在布的生产上B国具有绝对优势。
分工后的劳动生产量
A
B
小麦
(蒲式耳)
3
0
布(码)
0
3
分工后,A国将全部的3单位劳动时间用于小麦产品生产,共3单位,而布因为不生产,为0单位;B国将全部的3单位劳动时间用于布的生产,共生产3单位,而小麦因为不生产,为0单位。很清楚,在全部劳动耗费不变的情况下,与分工前相比,世界总产量增加了2单位。

国际经济学课件第一章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所以所以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2-02-28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