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水测量时间》教学一得-科学论文
《用水测量时间》教学一得
学生学习《用水测量时间》一课,将会认识到:时间具有等时性,也就是每一分钟和每一分钟、每一秒钟和每一秒钟都是一样长的。因此,我们用来计时的工具也必须具有等时性,否则就不能准确记录时间或者会形成较大的误差。
在本课教学前,我对学生进行了摸底,发现他们对水钟、沙漏、摆等各种各样的计时工具并不陌生,并且能够模仿着做一个简单的计时器,很多孩子甚至在课前拿来了自己制作的沙漏、水钟等。
从学生的这些作品看来,他们简单地认为,所谓水钟计时,就是将一个瓶子去掉底部,在盖子上扎个孔,倒置,让水一滴一滴地流下来就可以了。但事情远非他们想像的那么简单!实际上,古人用来计时的水钟是保持了固定的水压,才使水滴的速度具有等时性,从而能够准确计时。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观察水钟——滴漏实验——发现问题、产生质疑——多次验证——再次观察古代水钟,发现水钟构造的秘密——形成新的认知”这样一个教学思路。
首先,古人发现用日晷计时易受天气和夜晚的影响,使用很不方便,于是发明了用水测量时间的工具——“水钟”。
接着,我让学生说一说,水钟为什么能够计时?这时学生回答,因为每一滴水下滴的速度是相等的,和时间一样具有等时性,所以古人用水滴来计时。在观看古代水钟图片的过程中,“水流具有等时性”这一观念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那么,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呢?我让学生经历了一个“以300ml水为标准、积聚lOOml水需要多少时间”的科学实验,反复实验3次后,他们所收集到的数据都相同,说明可以用滴水的办法来计时。
接下来,我请学生对“以300ml水为标准、积聚50ml水用多长时间”进行推测,并强调要根据原有的经验和数据进行推测,不能瞎猜,随后进行验证。这时,有一些细心的同学发现了问题:积聚50ml水的时间并不是他们预测的正好是流完lOOml水用时的一半,而是快了一点点。为什么会这样?很多同学认为那是实验误差,很正常。
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我又让他们做了“流完300ml水需要用多
《用水测量时间》教学一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