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 宁波市**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问题研究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企业之间的竞争,知识的创造、利用与增值,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都要依靠知识的载体——知识型员工——来实现。如何对知识型员工进行合理、有效的激励已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也成为了现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核心命题。知识型员工是美国学者彼得•德鲁克提出的,指的是“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在今天,知识型员工实际上已经被扩大到大多数白领,特别是高科技企业的员工。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技术全球化创新的涌现,越来越多的日常工作已经带有浓重的“知识工作”的色彩,人们工作的知识含量正在迅速提高。据美国2003年的调查显示,知识型员工已占美国人才市场的59%。我国企业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近几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企业正面临着一种新的、高度不确定的竞争环境。要在这种环境下健康地发展,必须由简单模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向自主创新的知识密集型产品转变。
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
中国现代管理基本以西方管理理论为基础,西方管理的研究方法、先进的管理理念、制度和经验在中国现代管理中已得到广泛的借鉴和应用。但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在管理实践中常常会发生“水土不服”的现象。这部分将结合我国国情以及借鉴现代西方激励理论,对激励进行研究。
有关激励模式的研究
激励模式是激励系统一个比较恰当的描述,他告诉我们,激励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要形成奖励目标→努力→绩效→奖励→满意,以及从“满意”反馈回“努力”这样的良性循环,取决于奖励内容、奖励制度、组织分工、目标导向行动的设置、管理水平、公平的考核和领导作风等综合性因素。现代西方激励理论是从上一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其内容比较丰富。国内学者根据这些基本理论,对提高员工积极性,发挥自身潜力做了研究。
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基本论点为:人们最迫切的需要是激励起人们行为的原因和动力。最迫切的需要强烈程度取决于这种需要在上述五个层次中所处的地位,以及比这种需要低的那种需要是否已得到满足。不过,如果认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带有普遍意义的一般规律,那么,ERG理论则偏重于带有特殊性的个体差异,Marjaana Gunkel(2006)认为个人需要可以概括减少到三个部分:即存在,关联度,和成长。ERG理论不同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需求层次是刚性的阶梯式上升结构的这一特点,他会认为即使一个人的生存和相互关系需要尚未得到完全的满足,他仍然可以为成长发展的需要工作,而且这三种需要可以同时起作用。宋志鹏,张兆同(2009)认为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相比,阿尔德佛的ERG 理论更进一步。因为它吸收了前者的精华,同时局限性较小。特别是在解释工作行为中的激励问题时,ERG 理论更具说服力。李荣(2006)根据需求原理发现,在某一阶段, 人的多种需求并存, 但只有一种需要取得主导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 称为优势需要。员工工作的动机正是为了达到需要的满足, 尤其是优势需要的满足。而这个优势需要决定了他们的行为动机,而成就需要理论则更适用于对知识型员工进行激励研究,李慧聪(2008)认为马斯洛的理论过分强调了低级需要的重要性,即强调没有低级需要就不可能有高级需要,而未充分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高层次
宁波市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问题研究[开题报告]2011-01-07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