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
日出
戏剧知识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他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
关汉卿戏剧《窦娥冤》
A、按艺术形式不同分成话剧、歌剧、舞剧、哑剧等;B、按照矛盾冲突的性质和表现手法不同,还可分为正剧、喜剧和悲剧等;
(作品的容量),可分为多幕剧、独幕剧;
D、按题材反映的时代不同,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
E、从演出场合看,又分为舞台剧、广播剧、电视剧等。
戏剧种类:
曹禺
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年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原籍湖北潜江。他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出现的有很大成就和广泛影响的剧作家。
其父曾任总统黎元洪的秘书,后赋闲在家,抑郁不得志。曹禺幼年丧母,在压抑的氛围中长大,个性苦闷而内向。三岁即随继母看戏,是一个小戏迷。1922年,入读南开中学,并参加了南开新剧团。导师张彭春对他格外器重,他则以扮演娜拉等角色而闻名,绽露表演才华。少年时,喜写新诗,常吐露着感伤和凄婉的调子。 1928年,入南开大学政治系,翌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在校期间,继续演剧并攻读了大量的中外剧作,广泛涉猎欧美文学作品,特别喜欢古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易卜生等人的戏剧作品,这为他以后的戏剧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于1933年毕业前夕,年仅23岁,即完成了处女作《雷雨》。继而又发表了《日出》(1936)、《原野》(1937)。他的三部曲,犹如一道道的丰碑,矗立在中国的剧坛上,从而决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发展上,特别是话剧文学上的奠基地位。
《雷雨》(1933)
《日出》(1936)
《原野》(1937)
三部曲
“中国的莎士比亚”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日出》题记
"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而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
人物简介
《日出》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社会环境下各业人们命运的一个缩影,陈白露、潘月亭、李石清、黄省三、王福生、方达生、小东西、翠喜、张乔治、胡四、顾八奶奶等人在命运漩涡里的麻木的挣扎与沉浮。
《日出》(曹禺)课件幻灯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