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脑功能监测
张成明
潍坊医学院麻醉学系
内容
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
脑电
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
诱发电位(evoked poential, EEG)
脑血流(cerebral blood flow,CBF)
脑氧供需平衡
第一节颅内压监测
颅内压监测基本原理
颅腔为没有伸缩性的半封闭性容器,其中的脑组织、血液和脑脊液等内容物形成的压力为颅内压。
ICP主要由硬脑膜的弹性作用(非流体净力)和血管性压力作用(流体净力)产生,但还受颅脑解剖、CSF产生与流通、动静脉压等影响。因此,ICP反映了脑脊髓系统复杂的生理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颅内压监测方法
(一) 脑室内测压
(二) 硬膜下测压
(三) 硬膜外测压
(四) 腰部蛛网膜下腔测压
(五)纤维光导颅内压监测
脑室内测压钻孔,硅胶导管插入侧脑室,接换能器
脑室内测压
侧卧正常值为10~15mmHg
优点放CSF →降ICP; 化验检查.
注入液体→监测脑顺应性
缺点插管困难或导管移位,堵塞;读数不准,感染
压力换能器置于硬膜下
优点不穿透脑组织,测压容易
缺点栓孔填塞、读数不准,不能测试顺应性
硬膜下测压
硬膜外测压-- 纤维光导法操作简易,读数可靠,可连续监测。头部活动对测压影响不大,不易并发感染
腰部蛛网膜下腔测压
优点;操作简单
缺点:有一定危险;
不完全代表ICP;
受体位影响
脑功能监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