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
斯
古
德
施
姆
的
循
环
模
式
与
拉
2017/12/17
2
小组分工
主题确定:董园园
资料整理:张春霞
贠欣彤
常佃梅
PPT整合: 路雅靖
展示:路雅靖董园园杨雪
14级教育技术2班第3组
传播模式的发展
模式: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序的方式
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
传播模式:直观而简化地再现人类传播
活动的理论描述方式
传播模式的发展
香农-韦弗模式
5W模式
线性模式
受者
媒介
效果
讯息
传者
传播过程的基本面貌
传播要素的依次作用
忽视反馈问题
高估传播效果
噪音的负功能
未涉及到人的功能性因素
人类传播具有互动性质
缺少反馈要素和环节
把传播者、受传者的角色、关系、作用固化
现实传播中,转化是常见的
线性
模式
线性
模式
双向循环与互动模式的产生
历史上的他们
奥斯古德
1954年,美国心理语言学家
奥斯古德在充分认识到
“香农-韦弗”模式的缺陷后,
采用其中合理的内容,
设计出“传播的双行为模式”
施拉姆
1954年,受到奥斯古德的启发,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提出了“传播循环模式”
奥斯古德-施拉姆循环结构
模式图
,传播双方都是主体,通过讯息的授受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之中。
没有主从关系,只是相互作用
1.
,并为传播双方所共享。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直线单向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
信息传播过程的循环性。
2.
,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
参与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的阶段都依次扮演译码者、解释者和编码者的角色,并相互交替这些角色。
角色相互交替
3.
强调了人类社会传播的互动性
2.《感悟亲情》作文教学
案例分析
编码者:执行符号化和传达功能
解释者:执行解释意义的功能
译码者:执行接收和符号解读功能
:教师,学生
译码者:学生,教师
解释者:教师
讯息:英语对话,交流
经验范围:一定的英语语言基础
案例分析
:教师,学生
译码者:学生,教师
解释者:教师
讯息:亲情,如何表达
经验范围:感情一致认知
案例分析
奥斯古德-施拉姆循环模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