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文化对比
课题来源及确定
『背景一』在开放的现代社会,跨文化的交际显得愈发重要,已经成为现代交际中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但在交流中,往往也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而导致这种结果的,正是文化差异。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中西方文化差异。
『背景二』文化就像无所不在的万有引力,当你跳跃的时候就能感到它的存在。其实文化更像一个磁场,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分布,而同处一个磁场的中西两国的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必然会碰撞出火花。
『背景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套用自身所在社会的行为规范来判定对方行为的合理性,由于双方的行为规范存在差异,常常会产生误解、不快甚至更坏的结果。所以说,正确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是我们从事跨文化交际工作,了解西方文化,推广华夏文明的前提条件。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了解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所展现的魅力,正确对待中国文化的精彩与不妥之处。2、正确认识和了解西方的文化底蕴,在欣赏西方文化魅力的同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3、在了解中西文化的过程中,提高同学们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
课题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查阅和整理资料,根据主题进行调查研究和发表见解的能力。
学会基本的研究方法和论文写作技巧。
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发展合作精神。
适应时代需求,培养学生社会调查研究的能力。
(1)做好子课题的确定与分工
1、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我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具体差异
3、中西方文化所产生的不同精神
(2)具体方案设计
1、查找资料
2、对资料进行汇总、分析
3、写文章或撰写论文
方案设计活动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查找资料。本课题组成员带子课题分头去查找有关方面的资料,若遇到与其他同学相同的子课题内容,也收集过来,及时提供给其他同学,做到既分工明确,又相互合作。
第二阶段:对现有的资料进行初步整理、筛选有用信息,确定不够、不全的资料。继续查找资料,补充资料。对资料进行仔细分析、整理、寻找子课题的答案。
第三阶段:写文章或撰写论文,成果汇总与展示。
正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有个性才有魅力和存在的价值。中国和西方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源流和文化传统。这就注定了他们的背向和发展的异途。这和个人发展的走势有相似之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西方文明是在完全封闭的状态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相反,自古以来,中国与西方一直在进行着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
例如:
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后在世界舞台异军突起。成吉思汗和他的继承者多次征服中亚、西亚等地穆斯林国家和地区,打通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大批阿拉伯人、波斯人和伊斯兰化的突厥人及有一技之长的工匠、科学家、天文学家、医学家随蒙古军队进入中国。元朝建立后,又有大批穆斯林知识分子、商人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元时,人们把世界各地来华的穆斯林通称为回回人,其政治地位、经济力量、人口总数大大超过了唐宋时期来华的穆斯林''番客''。元代回回人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带来了阿拉伯伊斯兰世界一些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宝库。
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而在十六-十八世纪,中西文化交往可以被看作一部以来华耶稣会士为主要媒介的交流史,与此同时还有其他传教士以及来华商人和使节这些辅助渠道。这个时期的中西交往是伴随欧洲征服世界的进程而展开,但中欧间也是在相对平等的基础上交往,没有牵扯主权与政治利益,欧洲人的殖民者形象在中国沿海尚未有清晰表现。欧洲的商船和战舰远航各地,也到了中国海岸,未知中国虚实的西方战舰不敢贸然侵扰中国,此时的欧洲人慑于中地与中国开展贸易,并屡屡派遣使团想要争取更多的贸易利益,但基本上可以说一事无成。中国人对远洋外夷明显缺乏兴趣,只是据守自己的海岸和几个港口与欧洲商人和各朝贡国商人进行一年一度的贸易,多少怀着恩赐的心态懒洋洋看他们运走一船船丝绸、茶叶、
瓷器、漆器。中国商人与港口官员面对不同语言、服饰、相貌与自
己截然不同
的欧洲人除了例行,
公务之外也
许并没有被激发
起多少求知
欲。相反来华,的
欧洲使节们
对中国的山河草
木、风土人
情却兴致盎然,在
来去京城的
旅途中记录下许多
见闻与评论,
结果成了继马可·
波罗游记之
后重新撩拨欧洲人
对中国生发
听途说的中国印象纷纷呈现给欧洲读者,既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也满足足迹未至东方的同胞们的好奇心。推波助澜的是一船又一船在里斯本、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或伦敦上岸的瓷器、丝绸、漆器、茶叶等中国商品,它们展示出一个可看、可摸、可以感觉和品尝的光彩眩目、缤纷绮丽的中国。就这样,中国的美丽富饶和强大在十六世纪已经深入欧洲人的心,
东西方文化对比幻灯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