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社会学
名词解释
1、社会事实:社会学概念社会事实是涂尔干(1895)将其作为社会学的特殊研究对象而提出的。“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简单地说,社会事实就是外在于个人,却能制约个人行为的社会现象。社会事实区别于个体事实,它以社会为基础和承担者。
2、拟剧理论:布鲁默的学生戈夫曼进一步研究了社会互动,并提出了社会学中的拟剧理论。戈夫曼认为,在社会这个大舞台的角色表演中,我们非常关心并试图控制自己留个他人的印象,我们通过姿势、语言等表现使他人形成我们所希望的印象,这就是我们在为别人制造情景定义。戈夫曼将这个过程成为“印象管理”。他还将表演的区域分为前台、后台。戈夫曼认为成功的印象管理,依赖于剧组的合作。戈夫曼在拟剧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发现是“角色距离”,指个人和角色之间存在差距。
3、生活世界:社会现象学创立人舒兹用此术语概括人们生存于其中并进行多种日常活动的具体社会环境。它是人们在其中度过其日常生活所直接经验的主体间的文化世界。其主要特点是预先给定性,同时人们又具有能动性。另一个特点就是人们对这个世界持不怀疑态度,用类型化的常识来认识这个世界。舒兹进一步探索了人们是如何认为世界理所当然的,以及生活世界是如何被人们构造的。
4、文化资本在布迪厄看来,文化资本泛指任何与文化及文化活动有关的有形及无形资产。由于文化资本是一个十分宽泛的功能性分析概念,为了便于研究,布迪厄将其划分为身体化形态、客观形态及制度形态三种基本形式。文凭是制度化文化资本的典型形式。文化品位这种身体形式的文化资本,是个人的阶级、社会等级归属的无形标志。文化资本的传承积累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其结构是形成某种生活方式。文化资本在一定程度上从结构上决定了旅游者群体的旅游活动方式和体验。
5、好旅游者:是从个体社会行为的角度提出的,指的是采用一种新的、负责任的旅游方式的个体旅游者。好旅游者被教导要采用一种新的旅游伦理和方式进行旅游,实际上好旅游者是一种潜在的可以包括各类旅游者的旅游者类型,只要其在选择旅游产品和进行旅游消费时,采取有利于环境和当地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方式。
6、后旅游者:费弗尔和厄里认为,实际上现代的旅游者已经相当的成熟,进入了后旅游者的时代。后旅游者通过电视和网络能够预知旅游目的地的信息和景观并作出自己满意的决策,他们认识并理解现代旅游在本质上的基本变化、洞悉旅游作为一种大众旅游产品被生产、营销和购买的事实。他们已经成熟演变成为一个体验并享受各类旅游的个体,按照旅游产品的表面价值购买和参与旅游,并一直处于自我掌控中。
7、旅游市场分割:是一种将总体的异质的旅游市场划分为同质的旅游者亚群体的方法。这些旅游者亚群体被称为细分市场,具有相似的特征,如人口统计学特征、行为方式、体验需求等。(旅游市场分割)直接以市场营销的实践性为目的,擅长采用多种实证分析技术划分市场,而且将旅游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社会经济地位等社会因素作为其市场细分的主要方面。市场分割日益成为一种以市场营销实践为导向,以定量分析方法为基础的技术手段。
8、(前向分割法):指事前确定市场分割的基础或划分标准,如旅游目的或地理区域等以及对商业旅游者和休闲旅游者目标市场的预先划分。
9、(后向分割法):指采用较为复杂的定量分析技术和方法,如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从而获得若干细分市场。
10、(心理图谱划分法):是近些年市场分各种较为有效的另一种划分方法,它以旅游者的心理变量如动机、态度、感知等作为市场细分的基础。
11、推拉因素理论:推/拉模型在解释旅游动机时被许多研究者所接受。推动因素是指内在的动机或力量导致游客寻找参与各种活动以满足他们的需求,而拉动因素是旅游目的地所产生的力量及游客所形成的有关旅游目的地的知识。大多数的推动因素是内生的动机,如解脱的愿望、休息和放松、声望、健康和健身、探险和社会互动。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包括沙滩、康乐设施及文化景点,导致拉动因素出现。传统上认为,推动因素是重要的引发旅行产生的愿望,而拉动因素则被认为在解释目的地选择上更起作用。
12、另类旅游:又称为可替代性旅游。它是与以普及性和规范化组织为特征的大众性旅游相对的、小规模的、密切关注对环境影响的多种旅游形式的集合,是以保护当地自然环境、文化和社会价值为前提的旅游模式。其目的是缓解大众旅游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同时也是某些特殊旅游群体对传统的大众旅游趣味的一种挑战。
13、旅游吸引物:从本质上看,旅游吸引物是指吸引旅游者离开家去其他/非家的地方旅游的所有要素,它包括景观、活动以及经历。在西方的旅游研究中,旅游吸引物指的是一个建构的系统,即吸引管理
旅游社会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