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大气环境污染应急监测技术探讨.doc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大气环境污染应急监测技术探讨
佛山市南海区环境保护监测站何东泉
摘要:本文分析了大气环境污染应急监测技术,重点探讨了布点采样、监测项目确定、分析方法等内容。
关键词:大气环境污染;应急监测近年来环境污染事故呈现多发态势,应急监测是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关键环节。面对发生突然、形式多样、危害严重、处理艰难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常规环境监测技术和手段都难以有效应付,因此需要通过应急监测技术实现快速、准确、灵敏、简便的监测要求。目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HJ 589-2010)已经实施一段时间,各地环境监测部门也为此做了大量工作,但仍然存在环境污染监测应急体系不健全和应急监测队伍能力不强等问题[1],因此本文针对大气环境污染应急监测技术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1 布点方法按照HJ 589 条,布点有两个原则,一是基于突发事件发生地及其邻近区域,二是环境敏感点。 规定,应以事故地点为中心,在下风向采用扇形或圆形布点,同时在上风向设置对照点。
根据相关研究[2],大气环境污染泄漏伤害范围分为致死区、重伤区、轻伤区和吸入反应区,如图1~3 所示。静风或轻风时大气污染泄漏源为圆形区域(图1);有风连续泄漏区为橄榄型(图2),瞬时泄露区为随风漂移图形(图3)。因此,布点时应根据大气环境污染类型(如泄漏、爆炸等)、严重程度、影响范围这些因素,确定采样点。对于有风情形,应把下风向作为主要监测区域应多布点,而在上风区可以少量布点。同样的道理,在致死区和重伤区布点应密集一些,而在轻伤区、吸入反应区可以稀疏一些。敏感点,如人群活动区、水源地等也要设置采样点。考虑到污染物对人的影响,~。并应避开高大建筑物、树木的遮挡,选择开阔地带。

有风时应采用扇形布点法,如图4 所示。扇形夹角一般取90°,从污染源处引若干射线,相邻射线夹角可取10°~20°,在交点处设取样点。静风或轻风时应采用圆形布点法,如图5 所示。一般画5~7 个同心圆,由圆心引出8~12 条射线,并在交点处设取样点。
大气环境污染事故从发生、发展到结束可分为事故初期、事故中期及事故后期。事故初期,由于预测结果可能与实际情况有所差别,因此应加强布点,按照主导风速大小选择扇形或圆形布点方案。事故中期,监测人员对污染源、气象条件、地形特征等已有所了解和掌握,在能够覆盖整个事故影响区的前提下,应将监测重点放在有利于应急救援措施的落实上,可根据实际监测情况及时、适当调整采样点位置和数量。例如泄漏源发生了爆炸,此时应按蒸汽云爆炸伤害模型确定的影响范围布点;当泄漏气体扩散、浓度减少时,可将泄漏类型看作瞬时泄漏,并根据监测结果和气象资料调整采样点,如对重云气扩散,可逐步改为用高斯扩散模型预测影响区及调整布点。事故后期,污染源已被完全控制,没有新的污染物泄漏出来,事故监测目的主要是事故现场和环境敏感点状态恢复上,因此采样点应布设在事故现场、周围敏感点和资源保护区,监测数量和频次都较中期大为减少。当敏感点处污染物浓度已在标准限值以下,可撤除应急监测采样点。
采样方法根据HJ 589 条规定,采样数量取决于两点,一是分析项目与分析方法,二是

大气环境污染应急监测技术探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z_198613
  • 文件大小18 KB
  • 时间2017-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