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小世界
这个研究始于2013年4月,10月,研究报告首次公开。我作为这个研究项目的受访者,想从自己的角度对报告中提及的90后活在当下的价值观、对品质生活的追求以及对深度自我的培养等内容以一个90后的视角进行解读。
报告所关注和讲述的是这样一群年轻人:在一二线城市学习和工作的90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目前是大学生,还有一小部分是刚开始工作的年轻人。这些90后,他们来自一到四线城市的中产家庭和工薪家庭。同时,这些90后,不仅包括普通年轻人,也包括在工作和生活方面有更为大胆行动的前沿年轻人。研究员们通过案头研究、人类学田野、网络空间人类学、深度访问等手段,去了6所代表性的一二线城市。包括一线城市:北京,广州和上海,以及二线城市:无锡,武汉和重庆,访问了26位年轻人。和他们聊天、吃饭、玩儿,以同理心进行观察、交流和理解,收集一手的故事。
最终,本次研究报告表明,在同样的年龄阶段,90后拥有比80后更为强烈的自我意识,以及自我实现的使命感。他们如此深刻地感知了风险,以至于在没有进入社会之前,就已经全面转向以当下而不是未来为基础,围绕日常生活构建和守护个体小世界。他们向往,以品质生活定义安全感,以兴趣界定自我的深度,以独而不孤界定个体归属,以善良微光影响社会。整个报告主要围绕90后的“深度自我”、“独而不孤”、
“品质生活”、“善良微光”四个维度展开了细致的阐述。
活在当下:不欺今日,不畏明天
在中国,相比80后,90后呈现出关键的转变:他们不是以对未来的想象而是以自己当下所拥有的为基础,建构自我,希望能够“活在当下,不惧未来”。
这不是80后所习惯的、热血沸腾朝向未来的许诺和埋头苦干的奋斗。既然转向关注当下,也就要求对自我和日常生活,有深入理解和丰富实践。90后向往在每一天,自己都能去探索、发现和践行自己认定的生活意义,享受日常生活;并以每一天实在的体验、认知和理性判断为基础,去规划并实践未来,而不用恐惧和担心。
对90后来说,过好今天不惧明天,并不容易做到。道路是狭窄的,竞争是激烈的。很多90后的困境是,无法专注在当下,按照自我的认知享用生活,发展自己。虽然心里记挂着未来的可能,又只看到现有的主流路径,无法有足够的信心赢得竞争,或者开拓自己的路径。这种在当下和未来之间的挣扎和彷徨,是很多90后的核心焦虑。
作为一个1992年出生的90后,我非常认同“活在当下,不惧未来”的价值观。活在当下,是很多我身边同龄人的一个普遍状态,包括我自己。我要的,当下就要。当下就要构建一个能让自己舒适的生活环境,要被自己喜欢的东西包围,要去体验很多新鲜有趣的东西。而不是等到以后成功了,赚了钱,成了家,才去追求所谓的品质生活。没有什么比当下此刻的感觉更重要了,很多人的年轻人都向往“说走就走的旅行”,也是同一个意思。
对于我来说,“以后”太远了。记得前阵子,高晓松的一句“人生不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打动了无数人。乍一看这话确实动人,尽管有距离,但是诗和远方就在那儿,眼前的苟且什么都不算,因为信这句话的人相信他们一定会找到诗和远方。这话就没能打动我。
我被问过这样两个令我难以回答的问题:梦想是什么?你相信诗和远方吗?我认为无论如何计划,未来总是不确定的,充满风险的,对此我无能为力。你总是不知道明天会在哪儿,做什么样的事情,和什么样
大时代,小世界.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