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产士职业风险的规避
徐元屏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湖北荆州 4 3 4 0 2 0)
【摘要】目的:探讨助产士职业危害,提高助产士规避职业风险的意识。方法:对近8 年来在我市中心医院从事过助产工作的助产士,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了解她们在助产工作中所发生的职业危险的种类、方式和自身的防护意识,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助产士职业危险因素是多方面的;助产士规避风险意识差;一些防护措施;上报体系也不够健全;一旦发生职业危害后的相应处理也有欠缺。结论:针对不同的危险因素,采取不同的防范措施,能降低职业风险,保障助产士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助产士;职业危险;规避风险
【中图分类号】R - 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 00 7 -8 2 31(20 11)0 9- 1 19 1 -0 2
2000年3月美国疾控中心和预防中心(the centers for disease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的报告显示,每年有60-80万卫生从业人员被针刺或经皮肤感染,护士是受伤的主要群体[1],国外研究显示:在最具职业危害的相关科室中,分娩室排在第二位[2]。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产科服务模式的改变,以及助产士工作环境的特殊性注定了助产士会经常接触到较多的危险因素,使助产士面临着严峻的各种职业危险,成为血液传播性疾病的高危人群[3];同时在工作中承受着较大的职业压力,导致与工作有关的身心疾病的发生。因此,助产士要了解助产职业危险的原因,实施有效的防护措施,尽量规避职业风险。本人就助产士职业危险的现状分析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对象:近8年来在我市中心医院从事助产工作最少达
2年的助产士35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现仍在临床的助产士12
名,已转换其他工作的助产士16名,已退休助产士7名。年龄21-
60岁,平均年齡36岁。
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开放式的问卷调查表,对入选的助产士在工作中所发生的职业危险展开回顾。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工作的年限;职业风险因素(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社会心理因素);采取的紧急防护措施;发生职业危险后的上报情况。发放调查表35份,回收率100%。将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2 结果
职业风险因素及发生率
生物因素及发生率:生物因素包括产妇的各种排泄物,如血液、羊水、大小便、唾液等等,均有可能使助产士受到侵害,一些常见的血液传染病,如甲肝,乙肝,爱滋病病毒,以及产妇阴道分泌物中的霉菌,滴虫,淋球菌都有可能传染给助产士。调查中35名助产士每人都发生过某种程度的羊水、血液、阴道分泌物污染,发生率100%。
物理因素及发生率;物理因素包括噪音、紫外线辐射、长时间站立或接生的姿势导致的损伤、锐器损伤等。调查的对象中被针刺伤的助产士有28名,占80%;腰背部疼痛者30人,%;有颈椎病者5人,%。下肢静脉曲张者6人,%。发病率均高于一般人群。
化学因素及发生率:化学因素包括甲醛、84消毒液、戊二醛、酒精等这些消毒剂。因接触戊二醛引起接触性皮炎者2人,%;酒精过敏者1人,%。
社会心理因素及发生率:35名助产士均感到压力较大,压力主要来源于
助产士职业风险的规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