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
目录
一、形态特征
二、产地分布
三、原料介绍
四、化学成分
五、药理作用
六、医书记载
七、药用价值
八、鉴别方法
八角(学名:Illicium verum),又称茴香、八角茴香、大料和大茴香。是八角茴香科八角属的一种植物。其同名的干燥果实是中国菜和东南亚地区烹饪的调味料之一。为生长在湿润、温暖半阴环境中的常绿乔木,高可至20米。主要分布于中国大陆南方。果实在秋冬季采摘,干燥后呈红棕色或黄棕色。气味芳香而甜。全果或磨粉使用。
一、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10-20m。树皮灰色至红褐色,有不规则裂纹。枝密集,呈放射状伸展。单叶互生或3-6簇生于枝顶;叶柄粗壮,长约1cm;叶片革质,长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6-12cm,宽2-4cm,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深绿色,有光泽和油点,下面浅绿色,疏生柔毛。花两性,单生于叶腋,花被片7-12,数轮,覆瓦状排列,内轮粉红色;雄蕊11-19,排成1-2轮;心皮8-9,离生。聚合果,多由8个蓇葖果放射状排列成八角形,-4cm,红褐色,木质;蓇葖果先端钝尖或钝,成熟时沿腹缝线开裂。种子1,扁卵形,亮棕色。花期春、。
八角茴香
二、产地分布
生于亚热带湿暖山谷中。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省区。台湾、福建、广东、贵州、云南、浙江等省区均有栽培。其中,广西壮族自治区藤县八角产量为全县之首,为八角之乡。
三,原料介绍
八角是八角树的果实,学名叫八角茴香,为常用调料。八角能除肉中臭气,使之重新添香,故又名茴香。八角是我国的特产,盛产于广东、广西等地。颜色紫褐,呈八角,形状似星,有甜味和强烈的芳香气味,香气来自其中的挥发性的茴香醛。
八角是制作冷菜及炖、焖菜肴中不可少的调味品,其作用为其他香料所不及,也是加工五香粉的主要原料。
四、化学成分
果实主含黄酮类化合物,内有:槲皮素-3-O-鼠李糖甙,槲皮素-3-O-葡萄糖甙,槲皮素-3-O-半乳糖甙,槲皮素-3-O-木糖甙,槲皮素,山奈酚,山奈酚-3-O-葡萄糖甙,山奈酚-3-O-半乳糖甙,山奈酚-3-芸香糖甙, 还含有机酸类化合物,内有3-,或4-,或5-咖啡酰奎宁酸,3-,或4-,或5-阿魏酰奎宁酸,4-(β-D-吡喃葡萄糖氧基)-苯甲酸,羟基桂皮酸,羟基苯甲酸等。又含挥发油,其中主成分是反式茴香脑,还有对丙烯基苯基异戊烯醚,α-及β-蒎烯,樟烯,月桂烯,α-水芹烯,α-柠檬烯,3-蒈烯,枝叶素,4(10)-侧柏烯,α-松油烯,芳樟醇,α-松油醇,4-松油醇,爱草脑,顺式茴香脑,茴香醛,α-香柑油烯,顺式-β-金合欢烯,仅式丁香烯,对苯二醛,β-甜没药烯,α-薄草烯,3-甲氧基苯甲酸甲酯,β-芹子烯,α-(王古)(王巴)烯,对甲氧基苯-2-丙酮,δ-及γ-荜澄茄烯,β-愈创木烯,橙花叔醇,榄香醇,甲基异丁香油酚,β-橄榄烯,胡萝卜次醇,柏木醇,对甲氧基桂皮醛。
五、药理作用
。乙醇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枯草杆菌、霍乱弧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及常见致病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醇提取物在体外对革兰氏阳性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等)之抑茵作用与青霉素钾盐20单位/ml相似;对革兰氏阴性细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霍乱弧茵及伤寒、副伤寒、痢疾杆菌等)的抑菌作用与硫酸链霉素50单位/ml相似;对真菌的抑菌作用大于1%的苯甲酸及水杨酸。
,能促进肠胃蠕动,可缓解腹部疼痛;对呼吸道分泌细胞有刺激作用而促进分泌。可用于祛痰。
香料:八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