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朗读指导提升阅读质量
四川省安岳实验小学李波
【中图分类号】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9-0055-01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众所周知,“读”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发展思维、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有着直接的作用。然而,一成不变的方法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那么,究竟怎样进行阅读课“朗读”的指导,才会更好地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呢?笔者认为,教师应大胆创新,选择趣味性、参与性、竞争性较强且灵活多样的形式指导朗读。
一、范读煽情法
教师范读的作用很大,可以帮助学生疏通难点句段,可以奠定文本的情感基调,可以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等等。范读在语文课上应该是大力倡导的,于永正老师就极力推崇“听老师读”。他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声情并茂的范读使全场一片静寂,在场听课的许多师生不禁潸然泪下。
二、连篇循环读书法
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组合的方式指导学生读书,能够烘托课堂气氛,加深学生的体验,情感受到熏陶和感染。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为了让学生弄明白“‘伯父’逝世后为什么会有各行各业的数不清的人来悼念”的问题,在后面每教学“教导读书”“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一个片段时,都可以让学生回头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从而加深了对鲁迅先生的崇敬爱戴之情。《井底之蛙》也可以运用此法,第一自然段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感受青蛙的快乐,全班合读:“我住在这里多快乐!”;分组分读:“有时高兴了,就在井栏边跳跃一阵|”、“疲倦了,就回到井里,睡在砖洞边一回”、“或
者只留出头和嘴巴,安安静静地把全身泡在水里”、“或者在软绵绵的泥浆里散一回步,也很舒适”。
三、分角色朗读法
这是广大语文教师常用的方法,适用于小学各年段的阅读教学。指导时一定要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读出感情。例如:假如你是临死的小珊迪(《小珊迪》)、假如你是可怜的凡卡(《凡卡》)、假如你是顾全大局的蔺相如(《将相和》)等,你会怎么想,怎么做,怎么说?再试着分角色朗读好相关的语句。
四、以演助读法
有些文本语言形象、生动,有的情节性强,可采用表演法,通过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辅助表达情感。恰到好处地“以演助读”,在一定程度上能再现课文的情景,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能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执教《狐假虎威》一文时,就可采用此法。
请一名学生佩带头饰扮演“狐狸”,教师自己则扮作“老虎”,“狐狸”在前面耀武扬威,“老虎”在后面半信半疑,并在其间适当穿插精彩的师生对话(“大家怕狐狸吗?”“不怕!”;“那为什么见到狐狸就四处逃跑呢?”“因为有你这只勇猛的大老虎在后面呀!”;“哦,原来是这样!”“你还蒙在鼓里吧。”),学生读的有声有色。正是“学生把课文读好了,就什么也不要说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表演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读好课文,我们在操作过程中要防止“为演而演”的做法。
再如西师版第三册《水妈妈的孩子们》中的“抱着、捧着、背着、摘来”,《厨师小山羊》中的“随手一扬、随手一扔、随手一抛”等动词的意思就可以通过表演表达出来。
五、想象法
这种方法是在朗读前让学生读文想象,将抽象的文字在大脑中转化为形象的画面,再通
夯实朗读指导 提升阅读质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