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二十世纪历史长河闪烁着众多的艺术巨星,他们的名字和成就使我们的
时代增辉。本书捧献给读者的是其中最灿烂耀目的颗。
作者以简洁生动的文字描述了这些艺术巨匠曲折丰富的人生经历,他们
迷人的身世,奋斗的艰辛,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懊丧,他们富有艺术色彩的
恋爱婚姻和鲜为人知的生活轶闻。阅读这本书,将使我们有机会和艺术大师
们作一次心灵的对话,作一次感情的交流,并使我们的思想达到艺术的升华。
该书根据《纽约时报》三位编辑选编的《世纪世界大人物》材料编译,
主要编译者是:田国良、戴汉笠、李书磊、王萍、陈季光;参加编译的还有:
白平浩、秦刚、王红续、周成歧、潘卫方、谢乐仙。
二十世纪世界艺术巨匠
战后幻灭与绝望情绪的代表诗人· ·艾略特
(—)
年月日,给英语诗歌带来新的意义的诗人艾略特,在伦敦自己
的家中逝世,终年岁。
艾略特原是美国人,生于圣·路易斯。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开始时移居英
国,他完全认同了英国,并于年加入该国国籍。
尽管如此,当约翰逊总统向美国文学和公共生活的领袖人物颁发自由勋
章时,艾略特仍榜上有名,不过,他并没有到美国去接受这一荣誉。
艾略特的影响始于年其诗作《·阿尔弗莱德·普鲁弗劳克的情歌》
的出版。或许他最有意义的贡献是他年以后的长诗《荒原》。
艾略特常常当众朗诵他的诗作。他读得很轻,但当他以全速的音调结束
《荒原》时,听众常常深受感动。
艾略特是一个盎格鲁天主教的皈依者,他后期的作品强烈地表达了他的
宗教信仰。
年,艾略特获诺贝尔文学奖,同年又被英国授以勋位。
世界是这样毁灭的
世界是这样毁灭的
世界是这样毁灭的
不是轰然而是颓然
艾略特的这四行诗是他年所作《空虚者》的结尾,它们大概是二十
世纪流传最广的英语侍句了。正是这些侍句使他成为战后幻灭与绝望情绪的
代表诗人。
写作这些诗句时,艾略特还是一个来自圣·路易斯的脱籍者,一个选择
伦敦定居的哈佛毕业生,一个银行职员。
“轰然与颓然”与早年出版的《荒原》一起使艾略特成为一个大诗人。
自那时起,他接连地获得了成熟、荣誉、经济独立和诺贝尔奖金,但正如一
个外行所说的那样,他始终带着那种阴沉的优郁。
这种看法可以成立,只要我们除去艾略特那开创新路的著名的文学批评
和他那两个优秀的剧本——《鸡尾酒会》和《大教堂中的谋杀》。这些作品
当然说不上有热烈的色彩,但却并不阴郁。
虽然他可能为这种名声而苦恼,艾略特的早期诗作并不能代表他后期在
《四个四重奏》中对人类与世界境况所作的成熟概括,并不能代表他那包含
有自嘲成份的出色的幽默感。
他并不把自己看得很威严,例如他在《四个四重奏》中这样形容自己:
与艾略特先生见面多么不快!
他有一副小职员的身材
他的眉毛那么可怖
他的嘴那样古板
他的谈话
从不越雷池一步
如果并且也许
但是⋯⋯
艾略特以“四月是最残酷的月份”开始了他充满新意的《荒原》,以“噢
哟——噢哟——噢哟”结束了这首长达行的诗篇,而其实他更有意味的
沉思见于《四个四重奏》中的如下诗句:
⋯⋯正确的行动应是
从过去也从未来获得自由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
这是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目标
我们之所以没有失败
只是因为我们持续的尝试
假若我们尘世的肉体能够
(在离紫树林不太远的地方)
肥沃永恒的土地
我们最终会感到满足
艾略特不仅常常变换他的哲学眼光,就是他的诗歌调子也差不多是谈话
气氛,接近口语。
晚年,他在伦敦费伯——费伯出版社有一间办公室,他是这个出版社的
一个经理。在那里他处理生意,写信和文章。
从外貌来看,他当时正如他早年一样,完全不象一个诗人。他在衣着举
止上缺乏夸张和怪癖,他身上没有一星一点的罗曼谛克气息。他没有芳香气
息,没有撩人的眼睛,他的心再规矩不过地跳动在它应该跳动的地方。
他的工作习惯也同样是“非诗人式”的,因为他避开愉快的酒吧和咖啡
馆,也避开配有软椅和亮桌的办公室那种布尔乔亚式的舒适。
谈起他的工作习惯,他曾说道:“我的新剧本《年长的政客》很大部分
是用铅笔在纸上很潦草地写下来的。接着在我妻子阅读之前我自己先打出
来。在打字写作中我作出非常重大的改动。但不管我写作或是打字,不管是
怎样篇幅的作品,比如说一个剧本,对我来说都意味着固定的时间,即从上
午点到中午点。我发现一天中的那个小时大约是我能够进行真正写作
的全部时间。或许接着我可以作一些润色。”
艾略特的衣着是典型的伦敦商人的衣着,他戴着圆顶硬礼帽并经常夹着
一把紧闭的伞。他的口音本属纯粹的美国中西部口音,但后来发生变化,几
年
【文学历史类】二十世纪世界艺术巨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