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护士夜班综合征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陕西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陕西西安
夜班综合征:主要表现在值夜班前心烦、情绪不稳、厌恶夜班,值夜班时紧张、焦虑、恶心,有的出现下肢水肿、腹胀,值夜班后头痛、头晕、面色灰暗元光泽、失眠、不思饮食
等。几乎所有夜班护士都或轻或重或多或少地出现夜班综合征的症状,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体护理的质量,进而影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效果。本文对我院心内科100名夜班护士进行调查,找出导致夜班综合征的主要原因,并通过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于2015年8月调查100名心内科护士,其中男3名,女97名。年龄24--46岁,其中24-29岁51名,30-35岁41名,36-40岁16名,40岁以上4名。值夜班前表现心烦、情绪不稳、头痛56名(占总调查人数50%)、厌恶夜班20名(%);值夜班时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而导致失眠40名(%),恶心、出现下肢水肿、腹胀12名(%);值夜班后出现头痛、头晕、面色灰暗无光泽、失眠、不思饮食、内分泌失调,9名(%)。
2原因分析
心血管患者大多为中老年患者,反应迟钝,夜间陪护人员因不适应生物钟的紊乱而乏困入睡,不能提供病情变化的信息,而夜班护士往往独自承担全病区工作,有时一个值班期要收治2~3个急诊危重患者,监测十几个微量泵及多个心电监护仪,技术要求高,同时还要兼顾病区防火、防盗等安全事故,因此,夜班护士的心理压力增大和体力长期处于超负荷的运转,严重影响夜班护士的情
绪,使护士对夜班产生恐惧心理。
心血管疾病大多病程长,病情易反复发作,导致住院时间长,疗效缓慢,从而引发经费、家庭照顾等方面原因,使患者及家属均有较大的精神压力,常表现出对治疗效果的不满意,受重医轻护的影响而经常迁怒于护士。护士必须保持冷静平和的、理解的心情,并帮助解决问题。从而压抑了自身的感受,做出精神妥协。这种长时间的压抑情绪,会使护士“精神耗竭”。
无论年龄和资历,夜班恐惧都存在,因潜在危险性强,突发事件多,如夜班部分病人起床上厕所,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出现摔伤的意外。因此心血管疾病多在夜间发病,患者起病急,病情变化多端,死亡率高居首位,不确定因素多。
护理工作可控制性和可预测性程度低,导致夜班护士在夜间始终处于高应激状态,为防意外发生,护士不定时的巡视,体力消耗比较大,尤其是听到病区内有突然的异常声音时,护士更会处于高度警觉状态,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这种负面情绪会加重护士对夜班的恐惧感或产生永久性的厌恶夜班的现象,从而导致一系列的躯体、精神和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护士工作没有固定节假日,没有固定休息时间,如在护理人力资源配备严重不足的医院或科室还要不定时的加班, 定期轮值夜班,使护士对家庭照顾不周,影响了与家庭成员的沟通交流、培养和教育工作。再加上职业的负性情绪,影响家庭和睦,使护士常感到与家人有距离,感到自责、愧疚。当在工作和家庭之间出现矛盾时,夜班护士心理压力也随之加大了。
3对策
学会自我
心内科护士夜班综合征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