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你心里装着什么,你看见的就是什么.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你心里装着什么,你看见的就是什么
如果教师心中充斥的是分数、名次、职称、升学率,那无疑沦为了“分数”的工具和奴隶;如果没有对教育的真正理解,就不会产生诠释教育本质的力量和行动。因为
与教师聊天,总有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差生”问题。正是因为这些学生的存在,让教师的教育生活少了些光亮,教得苦,活得累,好似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难以体验到教师职业的幸福。
让我们静下心来,扪心自问:孩子入学之初,活蹦乱跳,纯真可爱,对校园充满了好奇,对读书充满了期待,对未来充满了向往,对老师充满了崇敬,而我们对他们也是充满了喜爱。可是,经历几年或十几年的教育,一些学生兴趣没有了,欲望埋没了,想象消失了。于是乎,老师眼里的“差生”出现了。这是为什么?
消除“差生”这个名词也许并不难,但从根本上消除“差生”并非一件易事,这需要教师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之后的勇气和智慧。
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有一天,两人坐着打禅。一会儿工夫,苏东坡睁开眼问佛印“你看我坐禅的样子像什么?”佛印看了看称赞说:“你像一尊高贵的佛。”苏东坡暗自窃喜。佛印也反问道:“那你看我像什么呢?”苏东坡盯了一会儿佛印,说:“我看你简直像一堆牛粪。”佛印居然微微一笑。
回到家中,苏东坡得意地跟苏小妹讲了这件事,苏小妹笑了。苏东坡好奇地问:
“有什么好笑的?”苏小妹说:“人家佛印和尚心中有佛,所以看你如佛;而你心中有粪,所以看人如粪。”
由此,不妨反省自问,我们的心中装着什么?
如果教师心中充斥的是分数、名次、职称、升学率等,那无疑是将自己和学生捆绑在了应试教育的战车上,沦为了“分数”的工具和奴隶;如果心灵被功利所遮蔽,就不可能对教育的意义有静心的思考和深度的追问;如果没有对教育的真正理解,就不会产生诠释教育本质的力量和行动;如果心里只有“分数”少了学生,此时的师爱就是对分数的爱,对教育的追求异化成了对分数的追求,学生成为教师追逐自我价值实现的工具。在有“分”无“人”自我迷失的状态下,遮掩了学生其他的美好,以偏概全,用“分数”的标准去衡量、去分类,自然会演绎出“差生”这样另类的群体,这无疑害了学生,也伤了自己。
什么是教育?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摇动”意味着力量和呼应,“推动”意味着感染和陪伴,“唤醒”意味着情感和等待,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支撑下,自觉充盈丰满自己的精神世界,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一位老师向我抱怨教育、抱怨学生的时候,自感委屈。我问他走上工作岗位以后,静心地读过几本经典名著、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的书籍?一年有几次与校长、学生家长、学生平心静气地对教育问题进行深入地思考和探讨?他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无言以对。对一个不爱好学习、不善于吐故纳新的教师来说,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不断地变革与创新也便成了一句空话。如果一味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忽视学生及自身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如果内心世界贫瘠羸弱,我们拿什么力量去
“摇动”,用什么精神去“推动”,以什么心灵去“唤醒”呢?学生捕捉不到思想撞击的火花,体验不到精神成长的喜悦,感受不到教师人格的魅力,这样的课堂犹如枯萎、凋谢、荒芜的花园,没有学生会喜欢。
学生个体之间有差异,智商有高低,觉醒有迟早,本来是很正常的事,功利思想却

你心里装着什么,你看见的就是什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jiaxidong_01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