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海派文学的发生发展看其文化意识.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大都市里的文学
——由海派文学的发生发展看其文化意识
[摘要] 在上世纪初,开放的中国大都市上海产生并孕育了一种文学——海派文学。它从一开始就摆脱了传统文学的束缚,独辟蹊径,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作为中国都市文学的代表,它的产生和发展都具有特殊性和时代性。本文通过对海派文学产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从而发现和思考其反映出的多重文化意识,进而把握海派文学的文学生命的真实存在。
[关键词] 海派文学艺术特色文化意识
文学史总是立足于反思、回溯、关照、总结文学发展的历史,面对当下的文学我们总难以客观平静地做全面深入的总结。对于上世纪上半叶的文学,虽然有过研究总结,但是在以政治第一艺术第二的观念下,对这一阶段的文学史特别是“海派文学”有些忽视。回溯上海这段文学史,对于我们客观深入地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海派文学”作为上世纪上半叶与“京派”“左翼”并列的重要流派有着自己独特的发生发展过程,透露出多重的文化意识。
一海派文学的地域文化因缘
“海派”一词,最早见诸《清稗类钞》之“戏剧类”:“京伶谓外省之剧曰海派。海者,泛滥无范围之谓,非专指上海也,京师轿车之不按站口者,谓之跑海。海派以唱做力投时好,节外生枝,度越规范,为京派所非笑。京派即以剪裁干净老当自命,此诚京派之优点,然往往勘破太过,流弊亦多。”①可见“海派”是对那些不按传统文化审美规范,为迎合商品意识潮流和芸芸大众的爱好,而加以改革发挥的一种艺术文化流派。
上世纪上半叶的海派文学同样具有上述“海派”一词的特点,具有反传统审美,迎合商品意识等特点,这些特点的产生与其地域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上海没有古老的文化传统,它是由一个海滨乡镇,因屈辱的《南京条约》被辟为“五口通商”的商埠,骤然爆发为极端繁华的都市的。城市的迅速膨胀,使人们感到时间节奏的嗖然,人群的移民性,切断了人际之间的宗法性地缘和血缘的联系,租界与华界的交错,使人们感觉到巨大的文化反差,它位于全国海岸线的中部和万里长江的入海口,使它以扇状的放射联络着外洋商埠和内陆各城镇,从而成为中外之信息最便利的转换枢纽。②上海开埠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变迁,20世纪初成为举足轻重的多功能的国际性大都市,到了30年代,上海已经成为中国内外贸易的中心,于是上海毫无疑问地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古代的上海不像北京,西安一样繁华,也没有成为过帝王之都,但在近现代,上海确是一个政治的大舞台,中国乃至世界上的各种政治力量,政治派别,都在这里登台亮相,演出了一幕幕政治话剧。近代时期租界里存在着世界上的多种政治派别,现代时期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都在这里建立,上海的政治地位逐渐提高,从而形成了中国的政治中心。
随着商业的发展,商业竞争带来的促动力使上海在出版业,报业,教育等方面一路领先,传播业的迅猛发展给信息的传播提供了良机,各种文化学术得到广泛的传播,特别是国外的思想学术,由此上海逐渐成为传播西学的中心,从而发展成为全国文化的中心。
海派文学就是在这样的地域环境中产生的,并带着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走上了中国多元的文化舞台。
海派文学的出场方式也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1933—1934年的“京派”“海派”之争中海派文学正式在文学的大家庭里占有了一席之地。它的出场受上海地域环境的影响,被沈从文称之为“名士才情”与“商业竞卖”相结

海派文学的发生发展看其文化意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dsmhb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2-03-27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