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氨溴索联合地塞米松鼓室内注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
赵洪峰(瓦房店第二医院辽宁大连 116314)
【摘要】目的:探讨分泌性中耳炎采用鼓室内注射盐酸氨溴索联合地塞米松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50例中耳炎患者,70例患者鼓室穿刺抽液后注入地塞米松归为对照组,同样方法注入盐酸氨溴索和地塞米松归为治疗组,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治疗前两组导气听阈值无统计学意义P>,治疗一周与四周后,治疗组导气听阈值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结论:盐酸氨溴索配合地塞米松针对性的作用于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效果显著。
【关键词】盐酸氨溴索分泌性中耳炎疗效针对性
【中图分类号】R9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4-0170-02
从就诊耳鼻喉科室的患者来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人数呈上升趋势,更有甚者治疗不及时不彻底,由分泌性发展成为黏连性,硬化性等[1]。因此专业诊断和合理用药在治疗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临床不断探索新方法应用鼓室内注射盐酸氨溴索联合地塞米松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根据150例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可诊断为分泌性中耳炎。试验组患者70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32例。发病岁数为10~52岁。病程为4~33天。检测声导抗分型为B型。语频气导听阈值为25~54dB;对照组患者80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38例。发病岁数为9~50岁。病程为6~40天。检测声导抗分型为B型。语频气导听阈值为27~53dB;两组患者在性别、发病岁数、病程、检测声导抗分型及语频气导听阈值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P>),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患者取坐位,消毒后行鼓膜麻醉。抽取鼓室内积液并分别注入药物,对照组给予地塞米松5mg;治疗组给予盐酸氨溴索15mg,地塞米松5mg;注药后嘱患者治疗耳朝上,按压片刻感觉咽部有药液流出,外耳道清洁后放置干棉球半小时即可。每周一次,治疗四周。术后适量抗生素用药并随访观察三个月。
[2] 从积液、听力、症状分析。其中积液:①显效:消失。②有效:好转。③无效:仍存在。听力:①显效:正常。②有效:较弱。③无效:减退。症状:①显效:耳塞消失。②有效:耳塞减轻。③无效:耳塞明显;
,计数和计量资料资料分别采用x2检验(%)和t检验(x-±s),P<。
2 结果
%%,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 n 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对照组 70 25() 27() 18() 52()
治疗组 80 35() 40(50) 5() 75()
x2
P P< P< P< P<
盐酸氨溴索联合地塞米松鼓室内注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