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风云
力学小学五(1)班队会
陈楠、潘昱陆、卞宇静、张施旭
一、三国主要人物
蜀吴魏
刘备
刘备(161-223)即蜀汉昭烈帝,字玄德,汉族,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公元221-223年在位。谥号昭烈帝,庙号烈祖,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关羽
关羽(?-220)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名将,刘备起兵时,关羽跟随刘备,忠心不二,深受刘备信任。刘备、诸葛亮等入蜀,关羽镇守荆州,刘备夺取汉中后,关羽乘势北伐曹魏,曾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吓得曹操差点迁都躲避,但是东吴偷袭荆州,关羽兵败被害。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三国演义》尊其为“五虎上将”之首。
张飞
张飞(?-221),字益德(《三国演义》、《华阳国志》中字翼德),汉族,涿郡(治今河北涿州)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要将领。官至车骑将军,封西乡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张飞以其勇猛、鲁莽、嫉恶如仇而著称,虽然此形象主要来源于小说和戏剧等民间艺术,但已深入人心。
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诸葛亮在后世受到很大的尊崇。但在《三国志》中,诸葛亮并没有那没惊人的才能,舌战群儒、空城计、火烧博望、火烧新野等,都是罗贯中帮助各量“打”的,连草船借箭也是孙权做的。
魏延
魏延(?-234),字文长,义阳(今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三里店)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起初率领部曲随刘备入蜀,因屡立战功而深受刘备信任,刘备称汉中王后拔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蜀汉建立后升为镇北将军。此后魏延随诸葛亮北伐,曾率军大破魏将郭淮等人,加为征西大将军。魏延曾向诸葛亮提出著名的奇袭长安“子午谷之计”,但遭向来谨慎的诸葛亮反对,因而认为自己无法完全发挥才能,心怀不满。后被马岱杀死。
孙权
东吴太祖大皇帝孙权(182-252),字仲谋,汉族,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西元229-252年在位。据说孙权是中定江东,孙策英年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他仁贤用能、挽救了江东危局,保住了父兄基业。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与刘备联盟,大败曹操于赤壁,天下三分局面初步形成。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偷袭刘备的荆州成功,使吴国的领土面积大大增加。章武二年(222年),孙权称吴王,建兴七年(229年)称帝,正式建立吴国。
周瑜
周瑜(175-210)字公瑾,汉族,庐江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人。东汉末年东吴名将,相貌英俊有“周郎”之称。周瑜精通军事,又善音律,江东向来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于赤壁以火攻击败曹操的军队,此战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公元210年,周瑜因病去世,年仅36岁。
陆逊
陆逊(183-245),本名陆议,字伯言,汉族,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历任吴国大都督、上大将军、丞相。吴大帝孙权兄桓王孙策之婿,世代为江东大族。于公元222年率军与入侵东吴的刘备军作战,以火攻大破刘备蜀军的“猇亭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后因卷入立嗣之争,力保太子孙和而累受孙权责罚,忧愤而死,葬于苏州,至今苏州有地名陆墓。
三国风云.ppt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