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收“利是”是每个小朋友最开心的事。那么你对“利是”又有多少的了解呢?
红包
在中国粤语区红包被称为利市(俗作利是、利事、励事),是将金钱放置红色封套内做成的一种小礼物。传统意义上的红包也叫压岁钱。
据传明清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民国以后,则演变为用红纸包裹。
传说
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
历程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厌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这种钱币形式的佩带物品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等。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不少原来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到了明清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
红绳穿钱
第四代是在2000年以后,市面亦出现一些卡通人物图案、五彩缤纷、立体、不规则形状,甚至与八达通卡套合并的红包,其图案与款式,更有愈趋多元化之势,如各大购物网站出现的电子红包。
第五代为茵陈家的帆布红包,采用了帆布为材质的红包,在工艺上有所改进,在形式上更富有创意,在有限的红包空间里发挥了各种创意
课外扩展
发红包是中国过年的习俗,那么其他国家又有什么不一样的习俗呢?
德国的新年,钱包放鱼鳞钟响跳椅子。庆祝时间前后有一周。。德国人在除夕午夜新年光临前一刻,爬到椅子上,钟声一响,他们就跳下椅子,并将一重物抛向椅背后,以示甩去祸患,跳入新年。在德国的农村流传着一种过新年的风俗----“爬树比赛”,小伙子们顺着光秃秃的树比赛爬高,第一名被誉为“新年英雄”,以示步步高升
西班牙新年:争着吃葡萄当除夕夜12点的钟声刚开始敲第一声,人们便争着吃葡萄,如果能按钟声吃下12颗,便象征着新年的每个月都平安如意,而且每颗葡萄还有不同的含意,如第一颗“求平安”、第五颗“和睦”、第六颗“避难”、第七颗“祛病”……
元旦这天,西班牙家长特别“仁慈”,他们会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因为按照当地风俗,孩子们骂人、打架和哭啼都是不祥之兆。同时,大多数西班牙人身上会携一枚金币或铜币以示吉祥。
红包的历史[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