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初三理解性默写(含答案).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2008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预初语文古诗文复习卷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
一、理解性默写
1、《登幽州台歌》中“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点出登台的感想,表达了诗人报国无门的忧伤;
诗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的诗句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2、《黄鹤楼》中既融入了仙人乘鹤的传说中,又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的诗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既描绘了所见的黄鹤楼远景,也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感慨。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使用了叠词的修辞,描绘了江上美景,这繁荣之景也反衬出诗人内心清冷的思乡之情。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直抒胸臆,道出了心中深沉的思乡之感。
3、《送友人》点明送别地点的诗句是“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文中运用比喻,写出了友人即将远行他乡,漂泊不定的未来生活让诗人无比担忧的诗句是“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是对偶句,也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分别在即,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两句写最后分别的场景,诗人没有直抒胸臆,既委婉地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又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含蓄而深沉。
4、《月下独酌》中诗人“举杯邀明月”的原因是“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明月、影子无法与诗人进行真正的交流,但“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两句写出了诗人对自己的劝慰,要抓住眼前的时光,及时享受。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运用了对偶句,写出了诗人和月、影共欢乐的情景。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两句表现了诗人要忘却世情,情愿孤独也不愿沾染世俗的情感。
二、文言文
(一)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1、上文出自《吕氏春秋》,该著作又名《吕览》,是杂家的代表作,由战国时期吕不韦组织门客编撰。
2、解释文中的加点字
过(经过、路过) 方( 正在、正要)引( 牵、拉)欲( 想要)故(原因/缘故)
善(善于/擅长) 虽( 即使) 岂( 难道) 任( 处理) 悖( 荒谬)
3、翻译句子
(1)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看见一个人正拉着一个小孩想要把他扔到江里去。
(2)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
这个人(过江的人)问他原因,(他)说:“这是因为他的父亲善于游泳。”
(3)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即使他的父亲善于游泳,他的儿子难道就善于游泳了吗?
(4) 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用这样的方法(思路)处理事情,也一定是荒谬的了!
4、用一个成语概括上文的故事引婴投江,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是看问题不能看主观,要实事求是,当对象发现变化时,方法、手段也要改变,否则会犯大错误。
(二)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文中的加点字
涉( 渡) 坠( 掉落) 遽( 急忙、快) 契( 用刀刻)
求( 寻找) 亦( 也) 惑( 糊涂)
2、翻译下列句子
(1

初三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枷
  • 文件大小48 KB
  • 时间2017-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