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论彝族女诗人安履贞的诗人形象.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论彝族女诗人安履贞的诗人形象
朱明霞
西北民族大学甘肃兰州 730030
【摘要】安履贞是我国著名的彝族女诗人,她工诗善文,存世的诗作虽数量不多,却展现出了不朽的艺术魅力。通过结合其生平背景和《园灵阁集》中的作品,勾勒出安履贞少年成名、才情横溢,高蹈出尘、优雅别致,知书达理、温良谦恭的诗人形象。
【关键词】彝族安履贞诗人形象
纵览彝族以汉文字书写的文学史,安履贞犹如一朵淡雅的百合,无法使人忽略,她以女性的身姿和傲人的诗作成就,跻入彝族文苑,并独树一帜,大放异彩。她创作了大量的传统诗词,然其仅为自娱,很少示人,以至殁后,其子余一仪搜罗于书篋,只得遗诗稿60首,女戒10则,收录于《圆灵阁遗草》传于后世。安履贞的作品内容广泛,题材多样,有感伤诗、咏怀诗、闲适诗、悼亡诗等,艺术特色鲜明、感情真挚,为彝族文学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试图从安履贞的生平着手,深入分析文本,尽可能全面地描绘出她独特的诗人形象。
一、少有诗名、文采华赡的才女形象
安履贞(1824-1880),字月仙,又字廉娘,诰封恭人。安履贞在少女时期便才华显露,名气大振,以才女的面目现于世人面前,时人谓之“乌撒奇女”。
安履贞的少年成名与其所处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她出生于贵州威宁州遵化里,是安天爵的孙女。安氏以诗书传家,极其重视家庭成员的汉文习作。安天爵是雍正元年的武举,乌撒土目之一,其子中豫和中咸都很有文才,尤以安中豫为甚,他与村中习文弄墨的十人结为密友,号当地为“十穷村”,自称“诗穷”。安履贞从小长于儒学氛围如斯浓重的环境中,自幼便入家庭学馆,攻读旧学,嗜读诗经楚辞、唐诗宋词,文思敏捷,常与胞兄安履泰切磋诗作,十九岁与毕节大屯余昭完婚,婚后与丈夫情趣相投,唱酬不断,琴瑟静好,诗艺日
趋成熟,为文苑伉俪典范。
婚前、婚后,安履贞都生活在簪缨世家,受到书香门庭熏陶,文学修养增益良多,这就使得她的天赋得到了培养和展露的机会,以致自幼便诗名远播,受到多方称赞。
二、淡雅出尘、安之若素的慧女形象
安履贞博学强识、天姿聪颖,成名极早,然能保持自身的纯净,实属难得。她不骄不躁,不慕繁华,依着光阴,把盏品茗,赏风沐月,面对家庭变迁,亲人离世,收起苦涩,不怨不躁,淡然地生活。在诗中一任情感流露,不涂脂抹粉,不装腔作调,全面的向读者展示她的生活境遇、情感历程。其诗作虽不脱清空婉约、含蓄感伤的闺秀风格,但感情细腻,隽雅幽深,为我们描摹出一个有情怀、有才思的古典女子形象。
诗人曾自述:“庚子清明后六日,梦一女冠,布素朴洁,自言能引见姮娥。从至一山,清旷绵邈,殆非人世。山皆兰草,翠绿万顷,芳香袭人。远露殿角,朱门通焉。怯不敢往,却以诗而醒。”[余昭、安履贞著,余宏模整理:《大山诗草·圆灵阁集》,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年,第317页。]这是诗人的美梦,更是诗人对理想生活的憧憬,人世间的俗物,遮挡不住诗人澄澈的冰心。安履贞常以菊喻人,暗喻自己高洁的品质。如《菊径》:
古砌苔深满径荒,西风过处暗闻香。
一年一度三秋景,独许寒英傲晚霜。
诗人在萧瑟的深秋,闻菊花之香,赞扬其傲霜挺立的风骨,实喻自己不惧挫折、傲骨铮铮的高尚气节。
安履贞有一首《不俗居》,在其写景诗中显得分外独特:
轩临翠竹午风清,书史闲看少世情。
士到完名千古重,人无俗

论彝族女诗人安履贞的诗人形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z_198614
  • 文件大小19 KB
  • 时间2017-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