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嫦娥形象初探
嫦娥奔月,是我国人民非常熟悉的一段神话故事。“昔嫦娥以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
奔月为月精。”1这是有关嫦娥神话故事的最初记载。英国人类学家马林斯基说:“以原始
的活的形式出现的神话,不只是说一说的故事,乃是要活下去的实体。”矛盾先生又把这些
实体的存活方式分为二种:一是经过修改进入太古历史的;一是绝对不能附在史事的神话
,保存它们的责任就落在文学家的肩膀上。2嫦娥故事就属于后者,是文学家的笔赐予嫦
娥永恒的生命,使它流传至今。据本人的不完全统计,有关超额的诗词历代以来不下60
首,此外,在其他的作品形式如戏剧戏曲的《嫦娥奔月》著名的就有剧作家吴祖光先生的
剧本和香港温志鹏先生的剧本、3寓言有《战国策楚策四》中的《不死之药》、甚至在
现代作家鲁迅的《故事新编》中的《奔月》郭沫若的童话剧《广寒宫》中,作者们也从不
同的角度刻画出嫦娥形象。在我国人民心目中,嫦娥是一名副其实的“活下去的实体”。
本文主要根据古代诗词中的嫦娥形象,探讨这一形象的内涵和其魅力所在。
一、 古代诗词中的嫦娥形象面面观
嫦娥奔月作为后羿故事的一部分,民间对嫦娥本身形象就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态
度:其一认为嫦娥是该受谴责的叛夫者形象。其二则认为是一位救天下百姓于疾苦的深受
人们尊敬的女神。4千百年来,人们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不断的补充、完善、发展嫦娥形
象,使其内涵的各个侧面都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现试归纳为以下几种:
1、 谴责嘲讽其对丈夫不忠的行为。持这种态度的语气最尖刻的要数孟郊了:
嫦娥盗药出人间,藏在月宫不放还。后羿遍寻无觅处,谁知天上竟容奸。
诗人用简练的语句概述了嫦娥窃药的罪行,并通过其丈夫后羿遍寻无觅处的辛劳行
为为补充,指责天庭竟容纳这样一位犯奸的女人,笔触辛辣犀利。与孟郊的诗相比,李商隐的《嫦娥》的谴责意味就显得比较含蓄,诗人是以嫦娥偷吃不死药,虽然成仙,却尝尽寂寞为喻,嘲讽封建同志阶级对长生不老的狂热追求。诗中极写超额奔月后的孤独与幽怨: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面对苍苍云海,茫茫青天,嫦娥是在悔恨自己对丈夫的不忠呢,抑或在悔恨对人间的草率摈弃,也许两者兼而有之吧,以自责的口吻使诗歌显得含蓄而深刻。李商隐的另一首《寄远》云:“嫦娥捣药无穷已,玉女投壶未肯休”,陈陶的《海昌望月》亦云:“孀居应寒冷,捣药青冥愁”。在他们看来,“嫦娥捣药无穷已”“孀居应寒冷,捣药青冥愁”都是对她的私自奔月的一种惩罚。对嫦娥的谴责绝不是诗人的浪漫的凭空想象,而是有一定的民间故事为基础的。《搜神记》卷十四载有:“娥岁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娥即嫦娥。而且《初学记》卷一引《淮南子》、《后汉书天文志上》刘昭注引《灵宪》中,豆油关于嫦娥奔月后边为蟾蜍的记载,把嫦娥变成丑恶的蟾蜍无疑是对嫦娥的谴责、唾骂。当然对嫦娥形象的态度也与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紧密联系的。在以三从四德维凯摸为女子生活的楷模的年代,诗词中的嫦娥是不可能被作为一个敢于反抗、叛逆的英雄而被赞美的,而是“无穷无尽的寂寞紧紧追随着她,作为严酷的惩罚,来处理这位叛夫的不忠的妻子。5这种谴责的态度是封建文人对嫦娥形象的主要态度。
2、 同情其孤独寂寞的生活。
古诗词中的嫦娥形象初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