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17高考论述类文章阅读及其写作探析.docx


文档分类:外语学习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争鸣
论述类文章及其写作探析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胡勤
当前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文体分类较为混乱。究其原因,主要是语文教育界对“论述类文章”这一概念的认识并不十分清晰。过去,课标和高考要求学生会写议论文,现在则要求会写论述类文章。同时,语文教学中又存在论说文、议论性文章、论说类文章、论述类文本等提法,这些不同的提法不仅仅是名称的差异,更反映了我们对文体与思维关系的认识,反映了中学写作教学的目的和功能的变化与发展。
_、论述类文章:概念的提出及内涵
《髙中语文课程标准》和《高考考试大纲》都明确规定要会写实用类、论述类和文学类文章,但一直缺乏权威的说明,让很多人对文体分类产生疑问,不明白什么是“论述类文章”,为什么要改变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的习惯说法。
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和多年来从事教研工作的思考,我认为论述类文章是指以阐释、议论、论辩为主的说理文章。其写作目的,是针对有争议的问题、模糊不清的现象谈认识,提出自己的立场、观点,让别人接受;批评某些社会现象,否定错误的观点与看法,促使社会进步。简言之,为了阐释事理,论述主张,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自然、社会与人。
论述类文章的语体特征主要是阐释、议论和论辩。例如:
①在“讲述”这种语式中,作家不仅可以提供事件的背景,发生发展过程和结局,而且可以对
人物进行评说和判断。(格非《小说叙事研究》)
这种解释说明的语言比较客观,阐释事理条理清晰,不带个人感情色彩。学术写作中常用这种语言。
②现今,创作上有一种长的趋向:短篇向中篇靠拢,中篇向长篇靠拢,长篇呢,一部、两部、三部……当然,也有长而优、非长不可的,但大多数不必那么长,确有“水分”可挤。(周先慎《简笔与繁
笔》)
议论性的语言要有针对性,对社会现象或者别人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作者有鲜明的立场和态度,论述有理有据,逻辑严密。这种语言不仅常见于学术论文中,更多见于政论和时评中。
③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 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鲁迅《拿来主义》)
论辩语言与议论语言相似,只是议论时有更具体明确的对立面。如鲁迅与主张“送去”者针锋相对,提出“拿来主义”的观点,语言带着论辩的意味。
根据论述类文章的内涵和语体特征,论述类文章应该包括学术论文、政论文和时评等。从语体上说,学术论文有两种:一种以议论和论辩为主,另一种以阐释为主。以阐释为主的论述文,从内容上又可以分为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两种。过去,教学中习惯把前者归入说明文,把后者归入议论文,因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所阐述的事理建立在科学实验与量化分析的基础之上,其客观性更强;而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主要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其所阐述的事理,虽然也不乏事实和调查统计数据的支撑,但仍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它需要社会的共同认可与规约。论述类文章理应将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包含在内, 这样一来,其文体范围比议论文扩大了,同时意味着结合科学实验的结论和数理分析的结果, 对自然界的某种现象进行阐释,也是完成一篇论述类文章的重要方法。
我们为什么会认可论述类文章这种提法呢? 过去,语文教学中把文章分为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这是根据文章表达方式的特征来分类的。这种分类方式把握住了写作的主要方法,便于基础教育阶

2017高考论述类文章阅读及其写作探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unlai783
  • 文件大小40 KB
  • 时间2017-12-30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