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园衔接”中家长的几点困惑
“幼小衔接”(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衔接)问题已经引起幼教界的高度重视,已成为幼教界的一个热点问题。但“家园衔接”(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衔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却容易被我们给忽视了。其实,“家园衔接”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
一、孩子在家中的表现总不像老师所说的那么好
我在参加幼儿园家长会上和幼儿园家长委员会上多次听到我们家长们提出了这个问题,甚至有的家长就想不通,认为幼儿园老师对自已的孩子表现的描述有“水份”,对家长带有欺骗性。拿我妹妹的孩子萌萌来说吧,她最让我们烦恼的事就是吃饭时喜欢“含饭”,也许与我们一样有这种烦恼的家长还有很多。在萌萌上学时我就与她的班主任进行过沟通,希望学校老师能帮助这个的孩子改掉坏习惯,后来在《幼儿园家长联系薄》上看到老师写的是孩子在已经掉改掉了“含饭”的毛病,但孩子在家中却还是“含饭”,只是在家长的督促下好了一点,我们想是不是老师在包庇孩子呢?后来孩子有一次先到医院看过医生后由奶奶送到幼儿园,因为去晚了小朋友们已经吃完了早餐,萌萌自觉的换好靴子后,然后又自觉的坐到自已的座位上,在不到5分钟的时间就吃完了早餐,而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都没有半点督促,奶奶回家将这件惊人的发现讲出来了我们都惊讶不已。其实这就是孩子的“两面性现象”,有句俗话说:“小孩见了娘,无事哭一场。”在家中,孩子多了一份撒娇的心理,大家也会发现一个现象:当家长在场和不在场孩子的表现是大不一样,正是这个道理。
二、总是迫切的希望自己的孩子马上学到很多知识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是中国五千以来为人父母的期望,哪个当家长都希望自已的孩子是最最聪明的,将来都能达到“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这是有一个过程,是急不来的。孩子的学习过程是不可能“速成”的,急功近利不得,除非你的孩是个天才。不过,天才和白痴之间仅有一步之遥,你还敢奢望你的孩子是个天才吗? 此外,我们家长还有另外一个想法那就是在幼儿园花的钱多,孩子就应该比在其它幼儿园里学到的东西多,现在讲究的是“消费质量”,这么去想是没有错的,但是我们家长更应该注重孩子在其每个成长阶段的学习接受能力,切不可有违背孩子成长规律的“拔苗助长”心态。再则不可去盲目地去迷信所谓的“蒙式”等,好像只有“蒙式”才是最的,那我想问一下各位家长,我们当年上学时用了什么模式教育了没有?没有,我们不是照样成才了吗?第三是不要盲目的去跟风,如在为孩子报幼儿园兴趣班时,就表现出看别人的孩子在学什么,自已就赶紧把孩子送去学什么,而不是看孩子到底需要学什么。
三、总是感觉自已的孩子不如别人的孩子学得好
有这种想法的家长我只能说你的孩子并不是比别人的孩子学得好,而只是你的想法存在着片面性:总喜欢拿自已孩子的缺点去比别人孩子的优点,即所谓的“以人之长比已之短”。其实,有句话说的好,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差异性。你的孩子并不是不优秀,而只能说他的优点你没有用心地观察到。如有一则关于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之的经典故事:有一个孩子将家中的钟折得七零八落,要知道那个年代家里的钟也算得上是家中的一件贵重的机械了,所以家长就责骂孩子不成器,陶行知却对他说:
“你又扼杀了一个中国的爱因斯坦。”我们有没有扼杀自已孩子的前程呢?这是我们当家长值得认真检讨的问题。记住,我们当家长对自已的孩子首先是要充满自信,相信他
浅谈“家园衔接”中家长的几点困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