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
衡阳市位于中国中南部中心,湘江中游;地处东经110°32’16”-113°16’32”,北纬26°07’05”-27°27’24”。南北长150公里、东西宽173公里,总面积15310平方公里。衡阳是湖南省第二大城市。衡阳东邻江西,南抵广东,西南接广西,西北挨贵州,北达长沙,面积15310平方公里.
衡阳地处南岳衡山之南,因山南水北为“阳”,故得此名。因“北雁南飞,至此歇翅停回”,栖息于市区回雁峰,故雅称“雁城”,是南中国军事、工业、交通、商贸、科教区域性中心城市。
。
雁城由来
远古时期北方大雁因惧怕塞外凛冽的寒风,便成群结队往南迁徙,飞越千山万水,来此气候温和,风景秀丽之地,安营扎寨、停歇栖息,这就是雁城衡阳。大雁经常聚集在回雁峰下的湘江滩岸上,即潇湘八景之“平沙落雁”。今回雁峰石刻载:某年冬天有群大雁栖息于衡阳某山,因一雄雁被猎人射死,一雌雁也撞死山头,故不肯飞走,整日在城市上空哀鸣,发出很凄切悲凉之声。人们不知怎么回事?过了冬,怎么驱赶都不飞走。时任县令就贴出一张悬赏榜来解决。后来,回雁峰某长者听出了大雁的哀鸣声很悲伤,就到大雁经常栖息的地方走访猎户。看有谁有没有射死大雁,并找到那猎[6]人揭了榜。于是,县令惩罚了那个猎人,并颁布法令:不准射杀大雁,且在山上雕筑大雁像立碑挽诗及在雁峰寺焚香三日超渡,那群大雁才飞走。此后每年大雁南飞,飞经雁峰山仿佛都听到那双死去大雁哀鸣招唤声,都不再南飞,便栖息在雁峰上渡冬。不少文人墨客都在寺内题写不少挽雁诗。故范仲淹词云:“衡阳雁去无留意”,至今衡阳民间有不准射杀大雁的习俗。衡阳“雁城”之名由来已久,有关诗词也是很多,比较著名的有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范仲淹的《渔家傲》中“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王安石亦有“万里衡阳雁,寻常到此回”。
5个市辖区:雁峰区、石鼓区、珠晖区、蒸湘区、南岳区
2个县级市:耒阳市、常宁市
5个县:衡阳县、衡南县、衡山县、衡东县、祁东县
管辖区域
三皇五帝
黄帝司徒祝融平定共工,治理南方而居于衡山之阳[18],被封楚地,成为楚国人始祖,葬衡山祝融峰。
夏商周
衡阳古为衡湘国,战国初为楚国所灭,改称庞邑,为楚南重镇,有2500余年的建城历史。
秦汉
西汉高祖5年(公元前202)始建酃县(至今珠晖区酃湖乡,中国西汉至隋朝初年酃县为衡阳市珠晖区酃湖,宋代至新中国成立之初酃县为炎陵县)。西汉末年,酃县西部设钟武侯国。
三国
衡阳分属于衡阳郡和湘东郡,出现二郡分立。公元220年,孙吴于长沙郡东南设置湘东郡,郡治设酃县(今珠晖区酃湖乡);并于长沙郡西部设衡阳郡,下辖蒸阳(今衡阳县)、重安(今衡南县)、湘南、湘西(今衡山、衡东、南岳区)、湘乡、益阳等县。为历史上首次出现以衡阳命名的郡[6]。
两晋南北朝
西晋置衡州,治衡阳。东晋、南北朝先后设湘东郡、衡阳王国(辖今衡阳市、娄底市、益阳市、湘潭市、宁乡县等地)、湘东王国(今衡阳市、茶陵、炎陵、攸县、双峰、安仁等地),首府设衡阳。[4]
HISTORY
历史
马殷在湖南创建楚国
明朝
置衡州府,隶属湖广行省。下辖衡阳县(衡阳市区、衡阳县、衡南县)、衡山县(南岳区、衡山县、衡东县)、耒阳县(耒阳市、安仁县)、常宁县(常宁市)、茶陵州(茶陵县、攸县、炎陵县、安仁县)、桂阳州(桂阳县、临武县、蓝山县、嘉禾县),明朝中后期设雍王、桂王藩国,都衡阳。明末清初顺治九年(1652年)十一月,在清统一战争中,大西军安西王李定国率军于衡州城郊伏击清军,阵斩清定远大将军敬瑾亲王尼堪,史称“衡州之战”。
清朝
置衡永郴道,驻衡州府,领衡州府(衡阳县、清泉县、衡山县、耒阳县、常宁县、安仁县、酃县、桂阳州、临武县、蓝山县、嘉禾县)、永州府(零陵县、祁阳县、东安县、道州、宁远县、永明县、江华县、新田县)、郴州(永兴县、宜章县、兴宁县、桂东县),雍正十年(1732)增领桂阳州,更名衡永郴桂道。[6]公元1676年,吴三桂在衡阳称帝,国号周。衡阳称应天府(国都)。1852年,曾国藩、彭玉麟在衡阳创建湘军。1854年,从衡阳出师北伐太平天国。
民国三年(1914年),废府存道,改衡永郴桂道为衡阳道,俞寿璋任道尹。衡阳道(全省三道:衡阳道、湘江道、辰沅道)所辖县仍如清代衡永郴桂道,治衡阳,直辖湘南34县。1936年,衡阳设立粤汉、湘桂铁路局,管辖湘桂粤鄂黔五省铁路。1937年,湖南分十个行政督察区,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衡阳,辖衡阳、衡山、常宁、耒阳、攸县、安仁、酃县、茶陵。1939年春湖南省政府自沅陵迁至耒阳。省政府设在水东江至竹市一带,秘书厅设杜陵书院(今耒阳一中)
家乡衡阳[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