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题目:《乡土生命的不屈之歌——论<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形象和“卖血”涵义专业班级: 汉语言文学一、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余华是当代文坛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一个作家。他的作品在国内外都受到众多作者的喜爱和评论家的研究,并获得了多个奖项。余华从1984年在《北京文学》1984年第1期发表处女座《星星》开始登上文坛,自1987年发表作品《十八岁出门远行》后,便开始成名,收到文坛的广泛关注,并成为了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主要代表人物,与苏童、格非等人齐名。他的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日文等多种语言在国外出版并获得诸多奖项。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1998年《活着》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2年,英文版小说集《往事与刑罚》获得澳大利亚詹姆斯-乔伊斯基金会颁发的2002年度悬念句子文学奖。长篇小说《活着》由张艺谋执导拍成电影。《活着》还曾获《中国时报》1994年10本好书之一,香港博益15本好书之一。2000年4月,韩文版《许三观卖血记》被韩国《中央日报》评为“百部必读书“之一。2003年,《许三观卖血记》获美国巴恩斯-诺贝尔新发现图书奖。2004年3月,在法国参加第24届法国书展期间获得法国文化部长让·雅克·阿雅贡授予的法兰西文学和意识骑士勋章。著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和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及《战栗》。还有短篇小说集《黄昏里的男孩》。他也写了不少散文与文学音乐评论。最新作品:2005年长篇小说《兄弟》(上)、2006年《兄弟》(下)。余华最初是以先锋作家的身份登上文坛的。在他的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以及随后的一些先锋作品,如《往事与刑罚》,《鲜血梅花》,《怀念少女杨柳》,都极具先锋派小说的特点,比如注重叙事技巧,断裂的、破裂的叙事顺序,角度和视野很开阔,叙事的自由度大,注重于死亡和暴力。这样的创作风格和之前的批判现实主义、革命现实主义以及伤痕文学都大相径庭,所以,他们的创作对整个中国民众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审美都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冲击波。余华的先锋小说的创作形式来源于对川端康成和卡夫卡的小说的借鉴和学习。余华曾说:“在那时候,我正在努力地学习川端的一些方式,可越写到最后我心里越难受,就是呼吸都困难,有一种越写越找不到自己该写社么东西的时候的感觉是最困难的。这是最痛苦的,就是看到任何东西都觉得很好,怎么就自己写得都不对:人家的作品里多愁善感很好的一些东西,写到我这儿大概就有点恶心了,我就没这东西,所以把握不好。”①他为此深感苦闷,便想着寻找一条突破的途径。正在此时,他遇到了“卡夫卡”。卡夫卡小说的那种自由式的叙述方式和颠覆性的艺术追求,让余华感受到了一种“顿悟”的感觉。这“顿悟“开始使余华摆脱传统的小说叙述方式的桎梏,使他的想象力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开始拥有了内心的自由,这种颠覆使得余华在写小说时身心都得到了彻底的自由。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不久之后,我注意到一种虚伪的形式,这种形式使我的想象力重新获得自由,犹如田野上的风一样自由自在,只有这样,写作对我来说才如同普鲁斯特所说的‘有益于身心健康’。”②在川端康成的细腻和卡发卡的自由的共同作
《乡土生命的不屈之歌——论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形象和“卖血”涵义【开题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