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题目: 现代汉语几类副词的语用预设研究
专业班级: 汉语言
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
“语用预设”的概念最早由Robert Stalnaker(1970)提出,之后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阐释。Stalnaker(1970)认为预设是接受某一事物为真的命题态度。Fillmore(1971)认为语用预设是实施一个言语行为所要满足的恰当条件。Keenan(1971)、Karttunen(1973、1974)等也分别阐述过语用预设的概念。
关于语用预设,学术界有不同解释和理解,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
(1)从说话人的态度出发,把预设定义为认为某事物自然为真的一种命题态度;
(2)从言语交际功能出发,把预设看做交际双方的共有知识,或话语的背景信息;
(3)从言语行为的角度出发,把预设看做实施有效言语行为的适切性条件。
语用学对预设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
其一是语用预设的本质问题。语用学界大致有三种看法:一是认为语用预设是一种语用推理,即预设是说话人在传递交际意图时对其意图的传递所做的设定;二是认为语用预设是有效实施言语行为必须满足的恰当性条件;三是认为语用预设指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知识。上述三种看法从不同的角度表明,语用预设是说话人假定听话人他知道的、能促成言语行为顺利实施的适切条件或知识。
其二是预设对语境的敏感性。预设与语句结构有密切的关系,这些产生预设的词语或特定结构即是预设触发语。预设具有可撤销性的特点,导致预设消失的语境因素大致有两种:一是语境中的语言因素;另一个是语境中的非语言因素。导致预设消失的语言因素指的是话语因素,即一句话所处的话语环境。一些学者研究发现,如果把一个句子嵌入到另一个句子中去,它的预设存在两种可能:一种是消失,即被撤销;另一种是继续存在。可见复合句的预设问题颇为复杂,这个问题被称为预设的映射问题。
“预设触发语”(presupposition trigger) 也称前提语、前提触发语、前提诱发语、预设引发项,是语句中可以标明预设的某些词语或结构形式。国内学者多从句法、语义和音系这三个方面来谈预设的触发语。这三方面在应用中有交叉,句法类预设触发语比较好确认;语义类预设触发语相对而言要繁杂些,可结合句子成分来确认;音系类预设触发语属于动态的句子,要靠交际时的对比重音来确定。
本论文将从预设触发语的一小类——副词切入,结合语境和说话者的心理需求,对四类副词(肯否副词、时间副词、范围副词、语气副词)的预设情况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揭示现代汉语副词的语用功能,以期对对外汉语教学有指导作用。
二、主题部分(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
预设,也叫“前提”、“先设”,最初是一个哲学和逻辑学的课题,是德国哲学家弗雷格(Frege)于1892年提出来的。20世纪5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斯特劳森(Strawson)发展了弗雷格这一思想,将这类现象看作是自然语言中的一种特殊的推理关系。他指出,自然语句中任何有意义的语句都能推导出一个背景假设(预设),该预设可表现为另一个语句。预设因此进入了语言学的研究范围,由于语义学与逻辑哲学有着密切联系,预设顺理成章地在语言学领域内首先成为语义学书籍无法忽视的问题。
预设概念进入语言学领
现代汉语几类副词的语用预设研究【文献综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